“天然藥庫”亮出優質牌走出富民路——寧夏政協促進中藥材産業發展座談會小記
7月1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委員及相關專家學者召開“加強寧夏澳門中藥材産業合作,促進寧夏中藥材産業發展”議題座談會。
端午節前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委員和專家學者就“加強寧夏澳門中藥材産業合作,促進寧夏中藥材産業發展”主題,用了10天時間赴吳忠、固原各縣區近60家中藥材種植基地、育苗區、種質資源基地、野生藥材基地等調研。
調研組中,有一個總是笑瞇瞇、言語不多的人。但只要提起寧夏中藥材,就會變成“話匣子”。他是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中藥材研究室主任李明。
李明説:“中藥材是寧夏的特色産業。引黃灌區的菟絲子,總面積18.9萬畝,年産量約7300噸,佔全國産量的70%;同心縣的銀柴胡,産量2.54萬噸,總産值1.78億元,成為全國唯一主産區,被列入‘全國中藥材共建共用聯盟原料採購名錄’……”
他反覆強調:“寧夏發展中藥材産業是有資源稟賦的。”
6月30日,調研組來到素有“高原綠島、天然藥庫”美稱的隆德縣。這裡廣泛分佈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三個區係藥用植物90科、618種。黃芪、秦艽、柴胡、黃芩、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享譽全國。
縣城中的葆易聖藥業有限公司,是全縣的行業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建檔立卡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3200畝,其中123戶貧困戶種植365畝,畝均收益達到1500元,雇傭的建檔立卡戶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
寧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培育了隆德、彭陽、原州區、同心、紅寺堡、鹽池、平羅等藥材種植或加工大縣,各市縣區均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藥材品種。寧夏因此被稱為“天然藥庫”。
調研組深刻感受到,中藥材是寧夏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産業。但作為全區優勢特色産業隊伍中的“新人”,寧夏中藥材産業目前還存在著種源混亂、種質不高、結構單一、人才匱乏,在倉儲加工、物流商貿、對外合作等方面都較為薄弱等突出問題,仍需各方把脈。
帶著紮實調研的成果,委員們在座談會上各抒己見。
“科學規劃是産業發展的前提。要加強區劃引領、推進品種區域化,整合中藥材物聯網等平臺、組建區內外利益聯結的産銷聯盟、引導龍頭企業建立集散中心促進産業健康有序發展,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寧夏道地中藥材優勢,打出系列‘組合拳’。”委員們一致認為。
一直埋頭記錄的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道月泓説:“我給大家説説議題的緣來。2017年和2019年,橫琴新區兩次出臺文件《橫琴新區支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發展的專項措施》。幾位寧夏港澳委員在了解寧夏中草藥近些年的發展情況後,便結合産業發展重點方向聯名提出這個議題。”
“當務之急是摸清‘家底’。”自治區政協常委陳麗萍説:“要搞清楚我們的優勢在哪,對標其他藥材強省如何‘超車’。”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澳門有什麼需求,需要哪些認證,需求量有多大。建議在賀蘭山腳下設立科研基地,打造屬於寧夏的‘道地’品牌。”自治區政協委員劉繼超説。
“合作還要有平臺。澳門科技大學設立了‘中藥材品質研究實驗室’,可以從科研合作上找對接,並以推介會廣拓銷售渠道。”自治區政協委員魏莉談道。
座談會上,與會人員還表示,當寧夏中藥材産業形成發展合力的時候,離鄉村振興、脫貧富民的目標也就不遠了。到時候亮出“天然藥谷”的優質牌,就會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産業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