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專題調研 為自貿區發展提供高品質法治保障

發佈時間: 2020-07-16 10:01 | 來源: 各界導報 | 作者: 張涵博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掛牌,其中西安區域面積71.61平方公里,分為高新區、經開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四個功能區。截至4月30日,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累計新增市場主體48647家,註冊資本5977.91億元,其中註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576家。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如何推動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法律服務體系?6月30日至7月2日,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帶領由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部分委員、專家和省高院、省司法廳相關負責同志組成的調研組,就“自貿區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月度協商議題在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開展調研。  

“2018年,西安市司法局建立了陜西省自貿區法律公共服務中心,同時也引進了調解中心。”7月1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西安調解中心,該中心辦公室主任何玉輝介紹説,調解中心主要為企業提供全程的商事調解配套服務。“截至今年6月底,西安調解室共受理商事糾紛調解案件178件。”

據介紹,“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在全球有百餘個分支機構,西安調解中心業務量在整個中心處於中上水準。“作為能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的有效機制,訴前調解在我省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何玉輝坦陳其中突出的短板,“涉外法律人才短缺問題越來越凸顯,涉外律師人才呈現小、散、弱的特點。”  

涉外法律人才缺乏問題引發調研組成員共鳴。有調研組成員認為,涉外法律人才在數量品質上存在較大缺口,這雖然和涉外法學教育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安現在還沒有更多的涉外法律業務,因此很難留住相關的人才。

為服務保障自貿區發展,2018年,我國西北地區首家智慧財産權審判專門機構——西安智慧財産權法庭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設立。帶著問題和關注,調研組來到西安智慧財産權法庭。  

“目前智慧財産權法庭除了審理智慧財産權案件,還負責審理西安中院涉外商事案件。”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西安智慧財産權法庭庭長段紅軍向調研組介紹道。為何選擇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掛牌?面對提問,段紅軍説,這正是出於向自貿區企業提供近距離法律支援的考慮。

這樣近距離的法律服務保障舉措,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也得到落地。目前空港新城功能區已構建了包括“引入航空自貿仲裁機構、建立臨空自貿法庭、建立無人律所、開展臨空經濟法律專題研究”等多項內容于一體的“臨空+自貿”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臨空自貿法庭”和“無人律所”這兩個新名詞引起調研組成員的關注。“臨空自貿法庭經省高院正式批復,將在咸陽市渭城區底張法庭正式掛牌。”空港新城工作人員告訴大家,無人律所就是類似ATM機那樣的小亭子,用戶在裏面通過操作網際網路法律服務平臺,以視頻等形式就可以實現線上快速諮詢。

隨著陜西深化改革開放,如何加快構建調解、仲裁、訴訟相互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是調研組成員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位於西安高新區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會絲綢之路仲裁中心,調研組進一步了解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有關情況。

作為新中國首家商事仲裁機構、國際主要商事仲裁機構之一,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會(簡稱貿仲)與國際上近80家商協會組織以及仲裁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其《仲裁員名冊》中有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1441名仲裁員。

“仲裁是國際商事領域通用的爭議解決方式,目前國內企業尤其是西北地區企業由於缺乏對商事仲裁以及仲裁機構的了解,不能為自己爭取到有力的爭議解決方式。”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會絲綢之路仲裁中心秘書長助理蔣紅梅介紹説。  

她建議,進一步加大仲裁宣傳力度,讓商事主體了解、熟悉、選擇仲裁服務,同時通過自上而下的機制建設,將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法律仲介服務機構、智慧財産權服務機構等資源有效整合,提升自貿區國際商事法律整體服務水準。

三天的調研,調研組一行結合所見所聞,帶著思考聚焦關注題,力求為開好專題月度協商座談會夯實建言之基。  

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指出,要不斷完善自貿區司法、仲裁、調解和律所等機構建設,優化自貿區多元糾紛調解機制,培養引進高層次涉外法律人才,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示範作用,助力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