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協常委會議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商議政
特色是農業發展的持久競爭力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北結合實際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是計劃實施第三年,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如何,接下來應在哪些方面用力?7月9日,河北省政協以視頻形式舉行常委會議,圍繞這一主題協商議政。河北省副省長時清霜向委員介紹有關情況,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到會聽取意見建議。
河北連續7年糧食生産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目前蔬菜産量居全國第四,乳製品産量連續6年全國第一。可以説,河北的“米袋子”“菜籃子”“奶罐子”豐盈有餘。除了加強優勢産業帶動作用外,楊景祥委員認為,要進一步優化産業佈局,培育一批“叫得響”的特色農産品,依託現代農業園區,推動優勢産業向最適宜的區域集中,逐步形成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特色農業産業集群。
“特色是農業發展的持久競爭力,産品銷售不能停留在‘能賣出去’層面。”朱立傑常委呼籲,擦亮特色名片,建立河北農業標識系統,擴大品牌社會影響力,從單純的品質安全優勢宣傳,擴展到産地優勢、功能優勢、生態環保優勢等綜合性宣傳。
近年來,河北以完善鏈條為核心,致力提升農業産業化經營水準,通過引進、培育等措施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打造有競爭力的産業鏈條。“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需要進一步考慮優化農産品供應鏈,以適應農産品供需新變化。”葛長青常委建議,打造智慧型農産品供應鏈,建立和完善農産品資訊化建設長效機制,搭建資訊服務平臺,加強對市場的動態監測預警和資訊通報。
結合畜牧業提質增效,饒桂生委員提出,加強技術研發與推廣,在良種繁育、高效養殖、疫病防控、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關鍵環節實現技術突破,使新技術落地生根産生更高經濟效益。
張鐵龍委員説,要不斷強化生態農業建設理念,完善規劃體系,強化政策引導,制定農業節水、土壤污染防治、基本農田保護等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生態産品購買、森林碳匯等橫向生態保護市場化補償制度。
那書晨委員建議,打造農旅深度融合典範,以鄉村旅遊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針對河北食品加工業相對規模小、鏈條短、附加值低等問題,劉紀雷常委建議,優化企業産品結構,加速推進食品工業向精深加工發展;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生産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越來越大,董兆偉委員建議,改善農業保險市場環境,探索建立保險公司招投標和動態考評機制,規範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
“政協集中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見的專家學者和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企業家,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時清霜表示,省政協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難點、熱點,進行了深入調研、視察考察,會後將廣泛吸收委員的意見建議,讓協商成果充分體現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和行動中來。
“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繼續圍繞‘三農’工作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獻務實之策,聚各方共識。”省政協主席葉冬松強調,要緊扣落實“六穩”“六保”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抓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等,持續開展調研,深入協商議政,強化品質意識、精品意識,注重履職實效,努力提出高品質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