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調研綜述

發佈時間: 2020-07-10 09:3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楊偉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6月的皖湘大地進入梅雨季節,悶熱潮濕。但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全面推動復工復産的兩地人民沒有須臾停歇,正快馬加鞭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按下快進鍵的,還有全國政協。全國兩會剛結束,6月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就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圍繞“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專題,奔赴安徽、湖南調研。

“此次調研是為9月份全國政協召開‘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專題協商會做準備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大委員和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圍繞這個主題開展調研協商意義重大。今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實施‘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時間節點也很重要。”劉奇葆開宗明義介紹了此次調研的特殊背景和重要意義。

在9天的調研時間裏,劉奇葆一行一方面認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冒著高溫酷暑,馬不停蹄地先後深入安徽、湖南兩省六市十幾個縣市區,走進鄉村、基層文化單位、特色文化企業、農民家庭等,詳細了解當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情況,並與兩地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等進行座談交流,特別是創新調研方式,委託“湖南政協雲”設置相關專題,廣泛聽取各界對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意見建議。

調研組表示,做好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對鄉村的振興、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堅持塑形和鑄魂相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著力深化鄉村思想道德建設,保護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做好“文化+”文章,重視培養新型農民,完善文化經濟政策,不斷促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文化惠民

為鄉村振興提供凝聚力

當前,我國一些村莊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農宅殘垣斷壁,老弱婦孺留守,房堵窗、戶封門,見到的年輕人不多,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嚴重。農民形容這種現象為: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沒人住,院荒雜草生。還有些地方農房亂建,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村莊“形雖在、神已散”。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如果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長期處於失血貧血狀態,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調研組提出,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特別是要讓一部分年輕人熱愛農村農業,培養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改善農村人口結構。同時,還要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特別是培育新鄉賢,鼓勵本鄉本土走出去的各類人才回鄉創業。“現在的城裏人往上數三代大多來自農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願望。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鄉村振興就有希望了。”

安徽黃山西溪南是網紅打卡地,寧靜古樸的古村落處處綠意盎然,遊客絡繹不絕。“以前,村民的老房子年久破敗,大多拆了重建,造成‘建設性破壞’,現在老房子成了‘香餑餑’,許多人通過産權轉讓購買古民居,改建成特有的徽派民宿,有的客房單價甚至高過五星級酒店。”黃山市政協副主席徐玉寶告訴記者。

在黃山,像西溪南這樣的古村落還有很多。黃山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統古村落數居全國地級市第二。經過精心打造,黃山山下游已經超過山上游,品徽州文化已經成為黃山遊的拳頭産品。村民變身旅遊接待戶後,不僅富了口袋,還富了腦袋,素質得到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湖南詹家崗村以前是貧困村。後來,秉承城頭山“中華城祖,世界稻源”的天然稟賦,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通過資源整合,旅遊帶動,成為澧縣鄉村振興一張亮麗的名片。以前,全村3257人,半數以上外出務工,留下的多為老人小孩及殘疾人。如今,吃上“旅遊飯”後,返鄉就業創業者越來越多,鄉村也煥發勃勃生機。

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鄉村厚植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

調研組了解到,兩地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集中文化資源和項目向基層傾斜,著力補齊文化小康短板。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科技興農、就業培訓等活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深做實講好身邊人脫貧攻堅、致富圓夢的故事,激發思富思進內生動力。積極開展新鄉賢評選,大力弘揚新鄉賢精神。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鄉村美麗家園。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做優農民歌會、鄉村春晚等活動,讓農民當主角,活躍鄉村文化生活。訂單式“送戲進萬村”,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培育農村演出市場。加強主題文藝創作,多維度講好鄉村故事,用作品熱情謳歌山鄉巨變。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非遺項目等獨特文化資源,組織開展民俗民族節會活動,讓人們記得住鄉愁。

調研組表示,這些舉措讓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産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也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激發了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的激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凝聚起了強大精神動力。

文化富民

為鄉村振興提供生産力

鄉村振興重點是産業振興,而文化是現代産業競爭力的核心。大力挖掘鄉村地域文化資源,可以有效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

近年來,不少農村不斷涌現一些新産業新業態,比如鄉村旅遊、農業休閒和農村電商。這些新興産業的出現和成長,不僅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湖南省樹立“抓文化就是抓經濟”的理念,以文創引領鄉村旅遊創新發展,把文化藝術全面融入“吃、住、行、遊、購、娛”各旅遊要素,著力構建體驗導向型文旅新場景。強力推動實施“景區帶村”“小鎮帶村”重點文旅項目。據悉,在湖南省脫貧攻堅示範村中,有41%是文旅扶貧重點村,文化旅遊走進鄉村生活已成為最直接、最可持續的扶貧方式。

為此,湖南省成立了全國首個鄉村旅遊研究院,組織開展鄉村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充分挖掘透著鄉情、鄉俗、鄉戀、鄉愁的原生地域文化,將傳統民俗與時尚創意完美融合,加強體驗導向型文化旅遊産品研發能力建設,推動精品鄉村文化旅遊線路建設。

此外,湖南省還將鄉村文化建設與農業品牌建設結合起來,挖掘鄉村地理文化、歷史文化、飲食文化,講好農産品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競爭力。安化生産黑茶歷史悠久,其製作技藝就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安化黑茶還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和中國馳名商標。

安徽省則通過挖掘、整理和利用鄉村民俗文化遺存,豐富鄉村旅遊內涵,提升鄉村旅遊吸引力。有的地方將鄉村遊客服務中心與民俗館、閱讀空間等文化服務設施相融合,拓展服務功能,豐富服務內容。還有的以鄉村旅遊推動“鄉村三變”,即整合利用農村閒置資源,推動鄉村田園變遊園,農房變客房,農民變房東,不僅促進就業增收,也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

安徽既是農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潛山2018年8月就以“文化旅遊”特色成功實現撤縣設市。該市“依託舒席、桑皮紙、陶器等非遺保護和傳承,通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項目建設,以‘合作社+農戶+電商’模式,構建‘賞非遺、學非遺、購非遺’的産業鏈條,輻射帶動貧困群眾近萬人脫貧”的做法得到調研組充分肯定。調研組表示,非遺項目走活態傳承、産業化之路,不僅有利於自身良性發展,還會為鄉村旅遊賦能。

“文化滲透性強,關聯度高,要通過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文化和農業、旅遊等産業融合發展,加強資源要素對接,實現‘1+1〉2’的效果。”調研組提出,各地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謀劃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工程,認真梳理文脈資源、提煉文化符號、打造文化地標,佈局“文化+”項目,重點扶持文化旅遊特色村鎮建設和特色文化産業發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鄉村文化品牌,讓鄉愁有守望之地、文脈有尋根之處,發展有傳神之筆,切實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育民

為鄉村振興提供驅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13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一段時期以來,天價彩禮“娶不起”、豪華葬禮“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還不起”、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等問題在部分農村地區比較突出,成為鄉村振興中亟待革除的弊端。

“你們這結婚需要多少彩禮?是不是也要一‘動’(汽車)不‘動’(房子)?”“你們紅白喜事怎麼辦?是不是還要連吃幾天?”調研組每到村莊總要就此問題與村民們深入攀談。

得到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

位於安徽合肥城郊的大小嶺南片區是合肥市蜀山區鄉村振興示範點。當地負責同志告訴調研組,當地村民開始流行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集體婚禮,簡樸而隆重,省錢又省事,現在甚至還吸引了城裏人來參加。

“這個變化很好。”調研組表示,在培育文明鄉風過程中,既要立足鄉村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吸取城市文明和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詹家崗村距離著名的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只有1.5公里,是澧縣鄉村振興的核心示範片區。該村支部書記向調研組介紹,村裏自從成立紅白理事會後,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的陋習大為改觀,目前婚喪嫁娶辦酒席已有合理的標準和要求,而且基本不收禮金。

這是安徽湖南兩省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徽省圍繞強信仰、強信念、強信心,努力把思想統一起來,政策宣傳下去,精神激發出來。抓好“學習強國”鄉村大喇叭全國試點,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創新推出中國文藝名家看安徽、送文化年貨、鄉村春晚、送戲進萬村等特色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觀落細落實。深入推動“安徽好人”評選,在全國率先探索“層層推、天天見、處處敬、個個幫、人人學”機制。出臺黨員幹部移風易俗禁止性規定,陳規陋習較突出的皖北地區群眾禮節性開支下降近80%。不斷擴大家風家教參與面,全省近200萬戶家庭參與立規立訓。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8049個,引導群眾自覺尊良俗、去低俗、棄惡俗,鑄精神之魂、傳歷史之根、揚文明之風、顯時代風尚。

湖南省則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餘不辦”,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紅白理事會、評議會、村民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和村規民約。全省300多萬名黨員和公職人員簽訂承諾書,省文明辦、民政廳、糾風辦加強日常督查,督促整改問題2.1萬餘個。積極開展“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創新開展“四季同行,雷鋒家鄉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推出親情季、成長季、豐收季、誠信季“四季志願服務”活動。策劃推出瀟湘家書活動,倡導優秀家風。著眼培育時代新人,建設面向農村學生的“芙蓉學校”,廣泛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創新開設“我是接班人”網路大課堂。

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鄉風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調研組提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