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協商在基層”的品牌——雲南省楚雄州政協主席楊靜談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協堅持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理念,把協商會開到群眾“家門口”,零距離傾聽百姓心聲,實打實為民代言,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援、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治理有效、推動發展的協商工作格局。近日,州政協主席楊靜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介紹了打造“協商在基層”品牌的探索,就如何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進一步拓展基層政協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道出了思考。
記者:實踐中,楚雄州政協如何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和“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發展,搭建離群眾最近的協商平臺?
楊靜: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基層政協組織“上連天”“下接地”,在深入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的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州政協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工作思路,聚焦“搭臺”這一政協的主要工作方式,依託現有的“政協委員之家”“委員服務聯絡處”“委員活動小組”“委員工作室”等,在鄉鎮、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搭建“協商在基層”常態化協商議事平臺,分層級建立鄉鎮、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協商議事會議,設立協商議事室,作為基層協商議事的基本場所。在選題上,我們注重選擇切口小、關聯廣、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開展協商,並通過黨委點題、政府出題、委員薦題、社會徵題等多種方式精選確定協商議題,真正實現群眾的事情與群眾商量著辦。
記者:在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銜接的過程中,州政協採取了哪些創新舉措推動協商成果轉化?
楊靜:我們堅持制度先行,圍繞協商什麼、誰來協商、如何協商、協商成果如何轉化等關鍵和核心問題,從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兩種協商的內容、形式、程式以及保障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規範性文件,不斷健全完善各項制度機制建設,確保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有章可循。我們建立了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反饋機制,暢通基層政協委員和人民群眾意見建議進入基層黨委、政府決策程式的渠道,探索和創新基層“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實現途徑和方式,建立健全協商承諾事項交辦制度、限時反饋制度、跟蹤督查制度、品質評價制度,確保協商成果的落實。
我們按照“協調關係、凝聚共識、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的工作目標,篩選確定了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南華縣、祿豐縣等5個縣市的17個鄉(鎮)、村(社區),作為楚雄州首批“協商在基層”省級試點單位,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各試點單位先行先試,大膽實踐,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基層協商活動,有效推動解決了不少事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記者:下一步州政協將如何貫徹落實好全國兩會精神,切實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
楊靜:州政協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勇於創新,提升協商實效。探索請上來“開門協商”,邀請群眾參加政協協商活動,讓群眾走進政協、了解政協;走下去“現場協商”,推動政協協商和基層協商更加靈活、更接地氣、更有實效;連起來“線上協商”,積極搭建“遠端協商”“網上議事廳”等網路協商平臺,把“協商在基層”打造成為群眾歡迎、黨政滿意、成效明顯的基層協商民主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