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食用10大常見誤區,你中了幾個?
新京報訊(記者 郭鐵)益生菌和腸道微生物群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和社會熱議話題。在一些報道中,益生菌常具有各種健康功效,還能“治療多種疾病”;但也有“益生菌無用”,甚至“益生菌有害”的説法。
針對這些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資訊,6月11日,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攜手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食品衛生分會、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發佈了《科學認識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個常見誤區》報告。報告收集和整理了公眾對於益生菌的10大常見誤區,是迄今首個針對消費者的 “益生菌科普手冊”。
誤區1:益生菌=乳酸菌
報告指出,益生菌不等於乳酸菌。從定義上講,益生菌是指一類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量時,可對人體健康發揮有益作用,如調節腸道菌群、促進營養物質吸收、調節免疫等作用。而乳酸菌一般是指能發酵糖並主要生成乳酸的細菌的總稱,它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微生物分類名稱。
益生菌包含很多菌株,大多數益生菌屬於乳酸菌中的雙歧桿菌和乳桿菌,如嗜酸乳桿菌、動物雙歧桿菌等,但並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有一些乳酸菌甚至可能對人體有害。只有健康功效經過科學驗證過的、特定的乳酸菌菌株才可以稱為益生菌。此外,益生菌也不一定必須屬於乳酸菌,某些具有健康功效的酵母菌和芽孢桿菌也可以是益生菌,比如鮑氏酵母菌、凝結芽孢桿菌等。
誤區2:益生元=益生菌
報告還指出,益生元不是益生菌。益生元是指可被腸道微生物選擇性利用,並産生一定健康功能的一類物質。常見的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低聚異麥芽糖、菊粉、低聚半乳糖、母乳低聚糖等。
雖然益生元不能被人體消化,但它能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繁殖從而促進人體健康,因此通常情況下,益生菌和益生元合理搭配使用效果會更好,比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與雙歧桿菌的搭配可以促進雙歧桿菌增殖和發揮作用。
誤區3:死菌也算益生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應當是活菌,死菌不屬於益生菌。死菌的代謝産物和細胞成分可能有一定健康益處,比如多糖、短鏈脂肪酸等物質都是對健康有益的。但大多數研究表明,益生菌活菌的效果優於相應的死菌。
報告提示,在購買相關産品時應注意標簽標示,如果標注了“殺菌型”或者“經過滅活處理”等字樣,則産品不含有活菌,不屬於益生菌産品。
誤區4:益生菌有害健康
報告指出,益生菌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批准才能上市銷售。經過批准的益生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是安全的,也無證據表明長期食用益生菌有不良反應。消費者可按産品説明書的建議使用,但是免疫缺陷患者、危重病人等特殊人群,使用前應諮詢醫生意見。
誤區5:益生菌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異性,即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有所差異,另外益生菌對宿主的作用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為便於消費者合理選擇,相關企業在産品資訊中應當準確標注菌株資訊和適宜人群。消費者應該根據菌株資訊、所聲稱的功能及自身健康狀況選擇,必要時應徵詢專家意見。
誤區6:活菌數越多效果越好
報告提示,益生菌的作用跟劑量有關,攝入足夠劑量的益生菌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但不同的菌株其發揮健康作用的劑量不同。
對於同一益生菌菌株而言,在一定範圍內,高劑量的效果優於低劑量,但也不是劑量越高越好。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發揮健康作用的劑量不同,因此不宜通過比較活菌數來衡量其益生效果優劣,還是應該以臨床證據為準。
誤區7:菌株種類越多效果越好
從目前的科研證據來看,不同菌株之間可能産生協同增效作用,但並不是所有菌株組合都具有這種效果。因此益生菌産品中含有的菌株種類多少與其效果並沒有必然聯繫,多種菌株優化搭配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誤區8:經常吃益生菌會産生依賴性
報告指出,經過嚴格科學評價的益生菌菌株對正常人是安全的,正常服用不會使人體産生依賴性。益生菌是一類活的微生物,補充的益生菌將會與人體腸道菌群相互協助,互利共生。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明長期食用益生菌會使腸道喪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或使人産生依賴性。
誤區9:益生菌作用具有人種差異性
影響人體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是飲食和環境,全球各地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上會存在一定差異。但腸道菌群在人體代謝中發揮的作用不會因為人群種族、年齡等因素産生顯著差異,目前也沒有發現益生菌的作用會因為人種不同而出現明顯差異。
誤區10:益生菌包治百病
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益生菌能夠調節腸道菌群,促進營養物質在腸道內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有益人體健康。
報告提示,益生菌在臨床上已經有一些應用,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調節免疫、預防和降低兒童腹瀉風險和縮短持續時間、改善便秘、減輕腸炎症狀、改善過敏、有助於體重控制等。但某些科研文章報道的益生菌功能,尚處於細胞或動物實驗階段,還未經過高等級臨床證據證明。同時,由於菌株特異性及個體差異性等影響,益生菌的應用和推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