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語言要“先行”| 建言中國043

發佈時間: 2020-06-10 15:4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而語言作為交流和交際的工具,是我們“走出去”的第一步,語言服務是中外交流的基礎。全國政協委員、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和天津市政協委員陳倩雯聯名撰寫建議案,呼籲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中,把語言服務作為“先鋒力量”,建議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開設多語種外語課程,尤其應加快培養複合型非通用語種人才;加強語言教育培訓服務和語言文化服務,促進語言服務的産能提升和産業鏈的轉型升級,促進語言服務商業模式的變革,提升整個産業的現代化水準。

建言全文: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亟需高品質語言服務支撐

語言是交流和交際的工具,是文明或文化傳承的載體,應將語言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語言服務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文化強國必須強語言,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語言服務是一項跨區域、跨國界、跨種族、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複雜工程。語言服務是以跨語言能力為核心,以資訊轉化、知識轉移、文化傳播等為目標,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現代服務業。換言之,語言服務是利用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知識、語言技術及語言的所有衍生品來滿足語言生活的各種需求。

當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語言服務已成為中外交流的基礎設施,也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保障,語言服務與科技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然而目前我國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還存在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服務能力不充分、不平衡、不匹配,不少國別和地區的“官方語言”在我國高校尚無“對應專業”,諸如北索托語,波斯尼亞語、茨瓦納語、聰加語、恩德貝萊語、高棉語、基隆迪語、科薩諾、摩爾多瓦語等。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語言版圖為例,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抅建中亟需高品質語言服務支撐。建議如下:

(一)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中語言服務是先鋒,中國經濟、文化“走出去”需要語言服務、文化認同和政策溝通,更需要大批精通外語、具有全球視野、懂得國際規則、充滿國際情懷、諳熟世界多元文化的複合型人才,衛生健康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語言能力,實現跨語言交際,提升我國衛生健康人才的人力資本。同時需要注意不同國別安全文化、歷史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禮儀文化以及法律背景的差異,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樣性,需要通過語言服務潤滑劑避免和減少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文化衝突,需要在差異中尋求共性“最大公約數”,以實現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中,更需要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才能真正“走進去”,樹立良好的文化國際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傳播力、影響力、凝聚力、共鳴度。

(二)我國除了專門的外國語大學教學培養現有的104種左右的外語專業外,應深化教育改革,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各個學院和研究係都應開設多語種外語課程,較好地實現語言教學、區域研究、專業通識的一體化教學,尤其應加快培養複合型非通用語種人才,高度重視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培養,逐步滿足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中語言服務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相匹配的人才培養。

(三)培養數量充足、語言服務能力強的複合型醫學外語人才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必備條件。建立我國語言服務志願者人才庫、應急語言服務中心和醫學領域的應急語言服務團隊,利用我國高校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緊急研發各語種應急科普疫情防控宣傳資料APP,及時建立與各應急事件相關的醫學語料庫、術語庫,提升應急醫療産品進出口和科技領域的語言服務品質。必要時啟動應急外包語言服務,更加敏捷靈活地適應需求和進一步提高語言服務的品質。人類衛生健康是共同的話題和關注,通過優質的醫療産品和“入腦入心”的交流溝通,以及“通事通心”的語言服務,可更好地凝聚共識,加強人文價值認同,更加自信的在國際舞臺上貢獻中國衛生健康智慧和中國衛生健康方案,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四)營造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加強語言教育培訓服務和語言文化服務,促進語言服務的産能提升和産業鏈的轉型升級,促進語言服務商業模式的變革,提升整個産業的現代化水準。注意各國別、區域語言生態法治環境,針對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語言需求,在功能語言學視角下,探索衛生健康共同體多語言服務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提供多樣化的語言服務實現衛生健康語言的價值,要建立高等醫學院校、科研院所、中醫藥研究院、公共衛生防疫部門、醫療部門合作培養模式,要針對不同國家市場消費者的語言習慣、消費習慣、文化習俗、宗教信仰、醫療政策法規等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對於多語種的衛生健康複合型人才的實際需求,加強學生和業者的翻譯思辨、技術應用、協同工作和管理能力進行綜合訓練,選擇包含文字、圖片、軟體、APP等多種翻譯對象在內的綜合性訓練項目,培養集翻譯技能、資訊技術能力及醫療公共衛生綜合技能為一體的實用型語言服務人才。按照不同的語種建立專門的語料庫。

(五)加快培養滿足聯合國等包括衛生健康國際組織方面的語言服務人才。在精通母語、熟練掌握外語的前提下,加大對尖端人才、國際組織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來華青年接觸人才、國別和區域醫學研究人才、國際衛生健康治理人才等人才的培養力度,有效提升其語言能力、翻譯能力、文化素養、政治素養、協同能力、技術能力和學習能力。制定衛生健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教育協作機制,制定標準,實施評估,可實行“2+1+1”的培養模式,在高校一年級研究生中選拔學生,再經統一的衛生健康國際治理相關課程培訓2年完成後,選擇部分學員赴海外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學習一年,然後碩士學位進入國際組織實習一年,成為通用教育和專門培訓,最終成為衛生健康國際組織人員,不斷提升我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國際組織中的參與率和話語權。

(六)適應葡語系國家語言服務的技術、環境、需求與供給的新變化,利用澳門的葡文生態與及同葡語系國家的語言服務優勢關係,建立中國與葡語國家衛生健康多語種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支援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支援澳門加快建設葡語國家休閒健康食品集散中心、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産業園、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衛生健康合作諮詢中心,促進各國的衛生健康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交融。開發語言科技在澳門建立國際科創中心。在語言學的引導下完善語言服務能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人員、應急物資、研發資金、語言服務充足的資訊便捷流動和內生強大新動能,促進澳門的現代語言消費和語言産業的轉型升級。

推薦閱讀:國民金融教育需正本清源 建議基礎教育設立金融課 | 建言中國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