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同胞吃上“放心肉” 吳換炎建議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建言中國029

發佈時間: 2020-05-26 12:4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編者按】多年來,內地活畜供港為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當前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對現行的活豬供港模式提出了挑戰。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新二金達城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換炎提案認為,目前活畜供港模式不僅對國內養殖、運輸、轉机、出入境、屠宰、上市等全流程疫情疫病防控帶來巨大壓力,也對香港市場豬肉食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可追溯性帶來巨大風險。加快推動“運活畜”為“運鮮肉”是構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和區域管控格局的關鍵一招,也是先行先試、建設美麗灣區走在前列的重要舉措。吳換炎建議,要實事求是地面對當前形勢,積極探索、穩妥有序地推動“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供港”的模式,變“運活畜”為“運鮮肉”,確保供港食品安全。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新二金達城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換炎

提案原文:

關於以冷鮮肉替代活畜確保供港食品安全的建議

內地活畜供港、保障香港市場供應,是一項始於1962年的重大政治任務。多年來,內地供港活畜“三趟快車”為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在當前日益嚴峻的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下,全國範圍內生豬存欄量下降,活豬跨省運輸全面限制,對現行的活豬供港模式提出了挑戰。特別是,2019年5月10日和5月31日,香港地區發現兩起非洲豬瘟病例,導致香港境內數千頭活豬全部撲殺,內地供港活畜中斷長達一週,給香港居民生産生活帶來巨大損失和不便,引起了香港各界高度關注,並對現有活畜供港模式進行檢視和反思。

內地基於對香港同胞的飲食習慣、口感需求以及滿足市場供應的照顧,目前仍在堅持以活畜形式供港。但這種模式不僅對國內養殖、運輸、轉机、出入境、屠宰、上市等全流程疫情疫病防控帶來巨大壓力,也對香港市場豬肉食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可追溯性帶來巨大風險。為最大限度地降低各類風險,更加安全、穩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場供應,我們建議:實事求是地面對當前形勢,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改變現行的活畜大規模、長距離調運模式,積極探索、穩妥有序地推動“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供港”的模式,變“運活畜”為“運鮮肉”,形成更為安全、穩定、高效的産銷關係。具體建議如下:

一、國內外冷鏈發展趨勢,要求加快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歐美發達國家對食品的冷藏運輸管理始於19 世紀上半葉,距今已有 150 多年的歷史,其冷藏率和管理水準都遠超我國。歐、美、加、日等發達國家肉禽冷鏈流通率已達100%,蔬菜、水果冷鏈流通率也達95%以上。發達國家零售環節幾乎100%為冷鮮肉。

我國冷鏈自20世紀60年代起步後發展迅速。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2017年數據顯示,到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産品等的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2%、34%和41%,冷藏運輸率分別達到35%、57%和69%。為了加快我國農産品冷鏈發展,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委出臺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農産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全國生豬生産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程溫控、標準健全、綠色安全、應用廣泛”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實現冷鏈服務全程可視、可追溯,食品品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獎補、貼息等政策,支援企業發展冷鏈物流配送,變“運活畜”為“運鮮肉”。而早在2017年9月,原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共同制定了《內地供港冰鮮禽肉的檢驗檢疫要求》《內地供港冷凍禽肉的檢驗檢疫要求》《內地供港冰鮮豬肉的檢驗檢疫要求》三份文件,其中對內地供港冰鮮豬肉的供宰活豬來源、屠宰加工企業的檢驗檢疫及監督管理、包裝標識、運輸要求、衛生證書等方面進行了細緻、嚴格的規定。

事實上,內地供港冰鮮禽肉、豬肉、牛肉,早就得以實施。2002年12月,首次實現內地冰鮮禽肉供港;2006年8月,首次實現內地冰鮮豬肉供港;2010年12月,首次實現內地冰鮮牛肉供港。應該説,內地冰鮮肉類供港是內地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針對香港屠宰環境、動物疫情形勢和香港消費習慣,為保證食品安全而採取的有效措施,不僅結束了香港以前只從國外進口冰鮮禽肉、豬肉、牛肉的歷史,也逐步得到了香港市民的認可。特別是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持續蔓延,活畜供應銳減肉價飆升,物美價廉的冷鮮肉成為香港市民首選,接受程度日益提高。


二、當前非洲豬瘟疫情的嚴峻形勢,要求加快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非洲豬瘟是全球公認的養豬業“頭號殺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以達到100%,而且目前全世界沒有有效的疫苗,一旦潛在疫情擴散蔓延,將對生豬産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國生豬出欄量世界第一,豬肉産量約佔全球的一半。2018年8月3日,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來,至2019年12月25日,我國共發生161起非洲豬瘟疫情,涉及31個省區市(也就是説,全國所有省區市都已發生疫情疫病),不僅嚴重威脅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穩定獲得肉品供應、有保障的食品安全等方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經專業機構調查,我國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個方面:生豬及其産品異地調運、餐廚剩餘物喂豬和人員車輛攜帶病毒傳播,分別佔比16.3%、42.9%和40.8%,也就是説,涉及人員、車輛、活豬異地傳播的比例高達57.1%;而據最新統計顯示,我國70%的動物疫情遠距離傳播是由跨省調運引起的。因此,7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禁止活豬異地調運,進而降低疫情的傳播風險。農業農村部也因此發佈了《關於防治非洲豬瘟加強生豬移動監管的通知》,嚴防因生豬移動導致疫情擴散蔓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多次在全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調整優化生豬生産流通方式,科學規劃生豬養殖佈局和屠宰産能佈局,加強産銷對接,積極推動就地就近屠宰,支援建設現代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最大限度減少生豬長途調運。

經調查,深圳屬於豬肉純調入地區,每天大約有2萬頭活豬調入,還有4500-5000頭活豬經深圳輸入香港地區,也就是説,每天大概有2.5萬頭活豬從外地運入深圳,活豬來源地雜、運輸距離遠、運輸時間長,運輸路線極有可能鄰近已發生疫情疫病區域,給輸港活豬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2019年8月13日,清水河轉机倉在恒常檢測中,驗出一宗疑似非洲豬瘟病例,轉机倉隨即滅殺了倉內生豬,並進行了消毒和清洗,停止轉机三天后重新開始運營,接收運入生豬。2019年8月15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深圳清水河轉机倉已暫停為香港供應活豬,建議本地豬商可自行安排運輸車到內地供港豬場直接取豬,送到深圳灣口岸檢疫後再運往本港屠房。但實際操作中,由內地豬場直接取豬運港,因深港兩地牌貨車與內地貨車運輸成本的差異,運費將大幅提高,不僅導致香港市場肉價上升,而且以更長路途跨省運輸,疫情爆發風險極大,也難以界定染病原因和地點,面臨更大的管理和防控難度。

綜上所述,限制活畜禽長途調運,鼓勵以鮮、凍肉形式轉運就成了防止動物疫病傳播的重要手段。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全面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供港”,可以大幅降低因活畜長距離調運帶來的感染、傳播疫情的風險,進而維護養殖業生産安全和畜禽産品品質安全。


三、供港活畜轉机倉存在“短板”,要求加快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清水河供港活畜轉机倉于1987年投入使用,佔地約8萬平方米,每天約有4600頭活畜(活豬4500頭、活牛100頭,偶爾少量活羊)轉机進出,節假日可能達到6000頭高峰,全年轉机活畜150萬頭。目前轉机倉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主體資格不符合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規定:動物隔離場所選址應當距離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500米以上。轉机倉現狀距居民區僅約200米。香港政府曾于1998年提出,供港活畜的檢驗檢疫工作應實行註冊管理。由於轉机倉選址不符合相關規定,原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現深圳海關)至今未對轉机倉進行檢驗檢疫註冊,轉机倉也因此一直未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和《隔離場使用證》。

(二)疫情傳播風險日益加大。清水河轉机倉每天轉机的活畜來源於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廣東等多個省市,大量活畜在城市中心地段轉机,且周邊密布居民小區、學校、寫字樓等人群集聚區,一旦疫病爆發,傳播擴散風險極大。根據深圳最新軌道規劃,供港活畜轉机倉附近將有5條軌道交匯並設站,分別為深汕高鐵清水河站、深汕城際清水河站,深圳地鐵14、17、25號線,目前14號線已經在轉机倉附近動工,其他線路也將陸續開工建設。可以預判,未來高度密集的人流與活畜運輸交織,疫情風險進一步加大。一旦疫情發生,轉机倉需停止轉机供港並進行消殺,甚至滅殺倉內活畜,對香港同胞的鮮活肉品消費保障極其不利。


四、冷鮮肉的替代優勢,要求加快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生豬屠宰+冷鏈運輸”模式是豬肉産業發展到成熟期的必然結果。以冷鮮肉替代活畜供港,在安全性、穩定性、經濟性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肉品更加安全。冷鮮肉從活畜檢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裝、運輸、貯藏、銷售的全過程始終處於嚴格監控下,防止了可能的污染發生。同時,由於其始終處於低溫控制下,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病原菌分泌毒素的速度大大降低。無論是對防範疫情疫病、還是減少細菌病毒,“運鮮肉”比“運活畜”顯然更高一籌。

(二)供應更加穩定。“運鮮肉”比“運活畜”的産銷合同更加穩定,不易受生豬養殖波動、疫情疫病衝擊等因素影響,迴旋餘地和彈性空間更大,市場供應更加穩定、可預期。

(三)成本更加低廉。據從事活豬供港的口岸公司反饋,供港生豬從産地運至深圳,正常死亡率為2‰,天氣炎熱時可能進一步升高到1%,即1車活豬可能死亡1頭,直接損失為2500元。據從事冷鏈物流的企業反饋,“運鮮肉”比“運活畜”整體物流成本將節省3%左右。由此,在“運鮮肉”模式下飼養場、物流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有所下降。

(四)肉品更加高質。冷鮮肉又稱為排酸肉,是現代肉品衛生學及營養學所提倡的一種肉品後成熟工藝。實驗表明,活畜屠宰後成為冷鮮肉要經過一個排酸過程,與熱鮮肉相比,冷鮮肉汁液流失少、質地柔軟、有彈性、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易被吸收,而且還能有效地防止動物疫情疫病的傳入。

(五)監管更加可溯。國內外冷鏈發展實踐已經證明,肉品冷鏈供應有利於實現生豬從養殖、屠宰、加工、運輸、流通、消費的全鏈條有效管控。比如,可以對活豬養殖場繼續實行地供港澳活豬註冊制,在大型養殖場附近建設大型規範化運作的現代屠宰場,對冷鏈運輸企業實行註冊制並對冷藏車輛進行GPS監控等。在物聯網時代,甚至於可以實現對每一塊豬肉進行全流程監管。


五、落實“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戰略定位,儘快變“運活畜”為“運鮮肉”

加快推動“運活畜”為“運鮮肉”是構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和區域管控格局的關鍵一招,也是先行先試、建設美麗灣區走在前列的重要舉措,有利於降低動物疫病跨區域傳播風險,對活畜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意義重大。創新實施“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供港”的新供港模式,既安全、高效地確保香港市場鮮活肉品供應,滿足香港同胞鮮活肉品消費需求,同時對動物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生産等具有關鍵作用,也是滿足廣大香港同胞和大陸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

建議: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改變現行的活畜大規模、長距離調運模式,實行“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運輸、冷鮮供港”模式,變“運活畜”為“運鮮肉”,更加安全、穩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場供應,更好地服務香港居民的民生福祉,共同建設美麗的粵港澳大灣區。

具體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建議商務部牽頭,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配合,成立專門工作組,研究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創新改革供港模式,爭取一年內完成供港模式及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兩年內實現冷鮮肉供港,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

二是優化通關模式。建議海關總署對供港生鮮食品,特別是冷鮮肉品,提高通關效率,優化檢驗檢疫和通關模式,確保供港肉品的食品安全和鮮活品質。

推薦閱讀:

閔慶文:建議“以漁養水” 保護白洋淀 水生資源和水域生態是核心| 建言中國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