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發展基石 確保脫貧成色——陜西省政協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綜述

發佈時間: 2020-04-07 10:04 | 來源: 各界導報 | 作者: 滿淑涵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春潮奔涌,驅散疫情陰霾。放眼三秦大地,春耕備耕,農事漸忙,田間地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當前,距離實現“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標只剩200多天,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衝刺“讀秒時間”。受疫情影響,剛實現國定貧困縣區“清零”的陜西,如何全力確保穩就業、強産業、防返貧、促增收,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凡做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直面決戰衝刺,剩下的脫貧“硬骨頭”怎樣啃?已經脫貧的人口如何防止反彈?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按照省政協主席韓勇要求,3月18日至25日,省政協副主席陳強、祝列克、李曉東、李冬玉、楊冠軍、王衛華、劉寬忍、王二虎和秘書長閆超英等帶領省政協各專委會調研組,分赴全省10個地市開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情況民主監督調研,為確保我省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凝聚政協智慧力量。

疫情“大考”下助力脫貧“不掉線”

2月27日,省政府批准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省56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歷史性告別區域性整體貧困。

陜西地處呂梁山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帶,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份之一。經過多年持續攻堅,我省脫貧攻堅成績單不斷刷新:2017年4個縣(區)“摘帽”、48.8萬人脫貧;2018年23個縣(區)“摘帽”、104.5萬人脫貧;2019年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區)在內的剩餘2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全年實現57.88萬貧困人口脫貧。

儘管攻堅拔寨成績亮眼,但攻克剩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度不言而喻。當前,全省還有18.3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各地特別是革命老區、深度貧困地區尚處於“搖擺”狀態,存在基礎不紮實、産業不穩固、收入不穩定等問題,加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疫情驟然暴發,貧困地區扶貧産業發展、勞動力外出務工等遭受衝擊,脫貧人口返貧風險隨之增大。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克服新冠肺炎影響,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月10日,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在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上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3月13日,陜西省政協主席韓勇在省政協黨組(擴大)會議和主席會議上指出,助力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合格的政協答卷。

隨後,圍繞全陜西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情況,陜西省政協民主監督調研全面鋪開,各調研組扎進脫貧攻堅一線,足跡遍佈田間地頭、大棚果園、生産車間、移民安置點等攻堅主戰場,針對當前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扶貧項目開工復工、農畜牧産品銷售、因疫情返貧致貧等影響全局的關鍵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出於疫情防控考慮,為更加詳實摸清摸準情況,此次調研還採取網路、微信、電話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堅持問題導向,及時收集梳理反映的問題。

隨後,陜西省政協各專委會調研組緊鑼密鼓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其中既有數據支撐、事例佐證,又有問題清單、典型案例,調研報告更加突出針對難點問題和關鍵環節提出對策建議的“靶向性”。  

兜牢“兩不愁三保障”民生底線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品質。

當前,為減少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我省正全面推進“三排查三清零”工作,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方面問題清零。

移民安置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改善得如何?貧困人口就醫負擔有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住房、飲水安全是否達標?相關政策落實情況怎樣?這些具體問題都是此次省政協開展民主監督調研的聚焦點。

在榆林市榆陽區,“醫養結合集中養護”健康扶貧模式引起了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調研組的關注。這種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依託區老年護理院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開展一站式醫養服務,對失能貧困人口進行兜底保障。

有了成功經驗,還要進一步深化拓展改革創新工作面。怎樣才能幫困難群眾解決“病根”變“窮根”問題?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調研組建議,應加強農村疾病預防,提高貧困邊緣戶的大病醫療保障水準;發揮社會救助對貧困邊緣戶的兜底保障作用,做到應保盡保。

從精準識別到選址建房,從搬遷入住到後續幫扶,做實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是脫貧攻堅大考中一道必答的“高分題”。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在渭南發現,由於群眾搬遷後無地可種、無事可做,缺少穩定收入渠道,生活壓力增大,甚至一些貧困戶退還安置房返回老宅居住,凸顯這項政策的配套保障缺失。此外,搬遷點綠化、硬化不足,周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等問題,也引起了調研組關注。

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為此建議,借鑒我省保障性住房小區“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活動經驗,籌集資金完善移民搬遷小區配套設施,方便搬遷戶的生産生活。針對安置房空置問題,要通過合理措施,重新分配入住,讓“安置房”真正成為困難群眾的“安心房”。

商洛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所轄7縣區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其中5個縣為深度貧困縣,佔全省深度貧困縣的45.5%,是我省脫貧攻堅任務最為艱巨的地區。目前,這些地處深山縣區已脫貧出列,正加勁鞏固脫貧成果。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在當地發現,受自然地理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目前仍有部分農村存在水源保證率不高,安全保障程度不夠,供水項目建設標準偏低,後期運作管護不到位等問題。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飲水難”問題,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建議,紮實開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衝刺行動,逐鎮逐村逐戶“過篩子”,健全問題整改結果簽字背書制度,建立有力有效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排查制度,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落細。  

“産業+就業”夯實脫貧基石

疫情無差別碾壓,使得産業鏈上沒有“疫”外之地,農村一二三産和外出務工均受到明顯衝擊,建築、餐飲、家政、旅遊等吸納大量就業,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就業的行業仍處於半停擺狀態。

安康毗鄰湖北,與湖北人員、經濟往來密切,是此疫我省重點防控區域,由此也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了新挑戰。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在當地調研時了解到,疫情給當地貧困群眾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制約外出務工增收,加大農業生産經營困難,推遲了扶貧項目開工時間。截至3月18日,安康全市還有13.2萬有意願外出務工貧困人口待業;新社區工廠吸納貧困勞動力僅佔2019年的56.99%。

安康的突出問題在我省具有共性。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在漢中調研了解到,受疫情影響,全市33戶非貧“邊緣戶”和121戶脫貧監測戶就業沒著落,存在致貧返貧風險。麥冬、大球蓋菇、草莓等農産品難尋下家,農戶損失嚴重。更為緊迫的是,隨著我國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往日鄉村遊推崇的野味、野趣直接遭受挑戰,而目前尚未明確人工養殖存欄的野生動物如何處理,在漢中就有156處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不知何去何從,每天仍需投入成本維持。

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要。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建議,拓寬就業渠道,加強技能培訓,幫助務工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同時,注意防範脫貧後的基礎設施維護、返貧致貧、安置點管理、社會治理、轉移就業勞務糾紛等風險,保證脫貧成色品質。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則建議,建立健全全省農産品供銷平臺,利用網路資訊、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解決農戶與市場資訊不對稱問題,加速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步伐;儘快制定實施性強、合法合理合規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補償方案和標準,支援、指導和幫助受影響的農戶調整、轉變生産經營活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由於帶貧企業本身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特別是受疫情影響,這些企業帶貧能力有所下降。在西安調研期間,一組數據讓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調研組頗為憂心:全市安排的485個扶貧項目開(復)工率不到30%。與此同時,前期受交通管制影響,農産品一度遭遇滯銷,後期雖有所緩解,但造成的損失已難以挽回。

高標準高品質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考量疫情帶來的重大影響,以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堅定脫貧攻堅信心,拓展脫貧增收新路。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調研組建議,加快涉農政策的調整優化,提高抗“疫”針對性,通過減免或延期繳納稅款等方式,降低涉農企業運營成本,繼續加大公益性崗位投入,使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實現就地“轉業”。  

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實現脫貧摘帽並不意味著扶貧畫上了句號,扶貧産業的後續發展、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提升等,確保脫貧不返貧任務依然艱巨。

脫貧攻堅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不僅需要短期的人才支援,更需要長期的機制支撐。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調研組來到銅川,認真梳理當地在脫貧攻堅中尚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如部分社區工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完善,社區管理服務機制還不健全;部分村莊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調研組為此建議,實行“一村一策”,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引導教育、衛生、文化、農業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盤活農村資源要素。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富不富,産業是支柱。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在寶雞了解到,目前,隨著扶貧政策不斷加碼,扶貧資金持續投入,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部分特色産業扶貧還存在産業鏈條短、市場化程度不高、産銷資訊不對稱、抵禦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影響了扶貧效果。調研組建議,科學規劃産業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導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深耕細作,打造集研發、深加工、存儲、交易為一體的産業發展鏈條,提高規模化水準和市場競爭力,讓更多群眾參與産業發展,享受發展紅利。

壯大村集體經濟,既是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省政協提案委員會調研組在咸陽調研時發現,部分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帶貧益貧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扶貧産業有面積無規模、有特色無品牌,産業鏈較短,農産品生産銷售仍以原材料和初加工農産品為主,迫切需要從依靠低附加值的傳統農業向依靠中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轉變。調研組建議,建立産業發展長效機制,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副土特産品,擴大名優農産品知名度,提高産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進一步發展增收效果好、可持續性強的富民産業,做大做強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總結精準扶貧經驗,實現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

脫貧攻堅取得顯著進展,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傾向性問題不容忽視。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由於政策待遇相差大引發爭端。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在延安調研時發現,部分貧困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和村級集體收入等方面已反超非貧困村,移民安置點的貧困戶每人平均2500元就可以購得一套安置房,而非貧困戶依然在原址窯洞中居住,居住條件相差懸殊。調研組建議,進一步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樹立勤勞致富標兵等先進典型,引導群眾摒棄爭當貧困戶的狹隘思想,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同時,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這項長期歷史性任務有機銜接,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向非貧困村適當傾斜,化解“貧”與“非貧”矛盾,逐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