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月13日訊(記者 宋柏霖)充分發掘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傳承保護好大運河文化帶,既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一件大事、好事,也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北京市工商聯一份《關於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提案》的團體提案受到關注。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王報換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介紹,這份提案的形成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研,中國網議庫平臺等北京市工商聯的智庫基地也貢獻了智慧。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王報換 中國網記者張正朋攝
智庫基地發揮“外腦”優勢 形成制度創新
據悉,2018年6月,在北京市委統戰部指導下,北京市工商聯建立特邀顧問制度,成立專委會和參政議政智庫基地,目前,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智庫基地共有20家,有北京市委黨校決策諮詢部、經濟學教研部等學術機構,有中國網議庫平臺等媒體智庫,也有阿裏研究院等企業智庫單位。王報換認為,此舉有利於建立完善黨委政府與商會組織、民營企業溝通協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家主體作用和外腦智力優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這份提案,正是北京市工商聯與參政議政智庫單位“聯合出品”的調研和參政成果。
王報換介紹,2019年8月,北京市工商聯面向20家參政議政智庫基地發佈了徵集兩會提案選題的通知,首批參政議政智庫基地之一——中國網議庫平臺積極響應,基於該平臺多年來跟蹤調研、報道大運河申遺工作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下文稱《規劃綱要》)的發佈和落實情況,依託網路議政平臺的優勢,廣泛徵集專家學者和網友的意見,開展線上線下調研,得以形成該提案的初稿並提交北京市工商聯。各方幾經論證、增刪修改,最終形成了本次大會上提交的團體提案。
王報換介紹,2018年參政議政智庫基地建立以來,為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工作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為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插上了高端思想、高端智慧的翅膀,拓展了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的渠道,形成了眾多高品質的參政議政成果。
“我們要善用智庫,讓專業的人、專業的機構,説出專業的話、發出專業的聲音。聯絡的範圍有多廣,思考的範圍就有多廣,工商聯的服務範圍因此拓展、服務水準因此提升、服務品質因此提高。”王報換介紹,參政議政智庫基地目前已成為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建言資政的制度創新和重要經驗,並將作為北京市工商聯今後加強建設的重要方面。”
搭建大運河專門資訊平臺和數據庫
那麼,這份發揮“外腦”優勢的提案,究竟發現了問題,提出了什麼建議呢?
提案認為,北京市委、市政府早于《規劃綱要》,就出臺了《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
據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旗下機構數據顯示,北京市註冊企業中,名字包含“運河”字樣的企業有5800余家,90%以上是民營企業,其中與文化旅遊等産業相關的企業達1300多家。民營企業已成為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但調研發現,目前大運河文化發展還不夠成熟,市場的活躍度尚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
相關政策不夠完善。雖然各地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是缺乏融資、市場、産權保護等方面的細則,配套性、系統性、可操作性上還略顯不足,市場活力沒有得到有效激發。
缺乏資源整合的平臺。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城市多,文化元素分佈廣,包括了文學藝術、詩詞歌賦、傳統工藝、地方戲曲、風情習俗、餐飲文化、神話傳説、名人軼事、民間故事等非物質遺産。但是沒有一個權威的平臺將資源有效整合利用。
運河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大眾缺乏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認知度,文化傳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特色城鎮悠久的歷史延續困難,失去了鮮明的個性特徵。
經費嚴重不足。由於目前大運河文化發展多由政府出資,公益性的機構運營,經費來源十分有限。隨著政府財政支出逐漸壓縮,某些基層文化經費僅夠維持人員工資和基本辦公支出,急需撬動社會資本參與。
為此,該提案建議做好整體戰略規劃和資源整合,撬動社會資本,鼓勵引導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要涉及4個方面: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社會資源。二是搭建資源平臺、實現資訊共用。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文化品牌。四是發揮杠桿作用、引導民間資本。
提案特別建議搭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專門資訊平臺和數據平臺。通過資訊平臺,為參與大運河文化産業領域的企業,提供資訊互通、跨界跨行業資源整合的服務和引導。通過大數據平臺,系統梳理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文化項目庫、産品庫、非遺資源庫、企業庫、人才庫等,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數據共用、交換與公開。
同時要充分調動在京中央媒體資源和北京市媒體資源,及時宣傳、發佈運河保護、傳承資訊,提高群眾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認識,為運河利用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輿論氛圍。大力弘揚運河文化,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論壇、節慶、廟會等活動,打造大運河民營企業品牌,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成果。
建議設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資金,也可從文化創意産業專項基金撥出專款,鼓勵和支援民營企業聘用資深專家和設計開發團隊,開發高品質的大運河文化産品和項目。發揮杠桿作用,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保護、傳承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