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與學生一起參加“六一”兒童節活動。受訪者供圖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對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彭思鎮茅山小學的391名孩子來説有點特別:所有孩子化好舞臺粧,與明星白瑪多吉一道,登臺參加學校的慶祝演出。
白瑪多吉是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2014年度總季軍、雲南旅遊文化節形象大使。晚會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操場擠滿了附近6個村的家長。直到現在,這場晚會在當地仍是熱門話題。
白瑪多吉是校長張燕請來的,兩個人是多年好友。聽説這次是為茅山小學的孩子們演出,他一口答應,一分錢不收,從昆明飛到武漢,再轉乘3個小時的汽車,突然出現在大別山腹地的這所鄉村小學。
那天,張燕也與孩子們一起,登臺唱歌。
因為右腿殘疾,張燕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但許多見過她的人都説她“很漂亮”。張燕喜歡把自己收拾得好看一些。每天,她精心化好淡粧,扎著高高的馬尾辮,出現在校園裏。腿疾不影響她臉上的笑容。
與如今的大方自信不同,在漫長的青少年時期,張燕很自卑。
1984年3月,張燕出生在當地一個農家。正值春暖花開,燕子翻飛,媽媽葉玉珍給她起名“張燕”,希望她將來像燕子一樣,在夢想的天空自由飛翔。
6個月後,命運給了這家人重重一擊——伴隨一場高燒,張燕患上小兒麻痹症,從此右腿落下殘疾。
由於右腿肌肉萎縮,張燕始終無法走路。6歲,她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可以拄著拐杖走路;10歲,第二次手術後,張燕可以把拐杖甩掉,一點點挪著走動。雖然遠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自如,但“可以不用伏在爸爸媽媽背上長大了”。
走路不方便的張燕,從小性子卻很要強。小學老師劉道海記得,這個女孩學習成績排在班上前列,同學們有不會做的題目問她,她也樂意耐心解答;無論下雨下雪,總按時到校,從不遲到。
因為腿疾,張燕藏著自卑的一面。因為害怕別人的議論和目光,她一度不願意去食堂打飯。
中考時,張燕沒法參加體育考試,與最想讀的縣重點高中失之交臂。她不願意去其他學校讀書,爸爸媽媽也勸不動她。初中畢業的暑假,張燕把自己關在家,大門不出。
那是2000年,蘄春一些村小急缺教師。茅山村委會找到她,鼓勵她去代課。
張燕的語文和數學成績不錯,加上喜歡小朋友,她決定試一試。2000年9月1日,她回到曾經就讀的茅山小學,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兼任語文教師。
帶著殘疾的右腿,張燕走上了講臺。一節課下來,她累得腿發麻。16歲的張燕盡力去克服這些困難。開學沒幾天,一些家長炸開了鍋,“她行不行啊?”“別誤了孩子!”
回到家,一連哭了好幾個晚上,她問自己,難過有用嗎?沒用。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孩子們教好,折翼的燕子,即使在雨中也能飛翔。
在學校,張燕逮住機會就向前輩們學習;在校外,碰上同行就請教,教學技藝突飛猛進,她所帶的班級成績不僅沒有拖後腿,每學期語文考試成績還名列全鎮前茅。
質疑聲消停了。但在2003年寒假,張燕開始猶豫了。當代課教師工資很低,起初,每月只有兩三百元。靠著爸爸媽媽的扶持,張燕堅持了兩年半。當時快要19歲的她,眼看曾經的同學們有的去武漢讀大學,有的去上海、廣州等地打工,她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那年寒假,張燕到縣城報了電腦學習班。她計劃等過完年,出去做個文員。
正月初十,新學期開學。張燕沒有回學校。門外突然傳來一陣腳步聲,幾個小腦袋探進了門框。
“你們怎麼來了?”那幾張小臉,張燕太熟悉了,是她班上的孩子們。
“老師,我們來請你回學校呀。”
張燕想了想,還是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辭職了。
“老師,是不是我們哪做得不好,不聽話惹你生氣了,所以你不教我們了?我們以後一定好好學習,好不好?”
“老師,你回去接著教我們好不好,我們一定聽話!”幾個孩子説著説著,掉下了淚珠。
送走了孩子們,張燕眼眶也紅了。
幾天裏,她不斷收到孩子們送來的信,大多是跟她保證以後一定好好聽話,好好學習,只要老師能回去。
每讀一封信,張燕心裏的矛盾就加深一層:一邊是家鄉的三尺講臺,一邊是外面的大千世界,如何選擇?
那也是張燕第一次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是如此地被需要。幾天后,她作出了後來被自己稱為“人生中最正確”的一個決定:重返講臺。
“孩子們需要我,在這裡,我也能找到快樂”。
回到學校,張燕繼續在教學上提升自己。她第一個把學到的電腦知識用到教學中,在鎮裏的公開課上引起轟動。《讓多媒體走進科學課堂》《如何讓學生戒除網癮》等4篇論文分別在全市教學論文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
努力換來獎項、認可,也換來自信。她開始確信:別人能做好的,自己花更多的努力一樣可以做好,甚至更好。
也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第一次走出彭思鎮參加全縣公開課比賽時,課件背得爛熟,但走上講臺,所有孩子與聽課教師不約而同將目光聚向了她殘疾的右腿。本來就緊張的她更緊張了。起初的5分鐘,手不停地抖,舌頭打轉,話也説不清。
那節課後,張燕意識到,自己需要想辦法把課講得再精彩些,“如果所有人的目光不再聚焦我的腿疾而是課堂,才説明我的課講得到位”。
和當地很多孩子一樣,張燕也沒吃過楊梅。講《我愛故鄉的楊梅》課文時,為讓孩子們對楊梅有直觀印象,她騎上電動車,跑遍了縣城,因為不是産楊梅的季節,她買了一些楊梅果幹分發給孩子們,那節課變得有趣許多。
學校缺音樂教師,她在網上買了吉他和教材,對著視頻自學,然後在講臺上邊彈邊唱,課堂一下子鮮活了起來。
後來,在全縣優質課比賽上,她講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等4堂語文課獲得了一等獎。
2010年,茅山小學海選校長,張燕以比另一位候選人多1票的優勢獲選。
新的質疑聲再次來了。一些家長、同行議論紛紛,一個26歲的殘疾女娃娃,能當得好校長嗎?
這一次,張燕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既要抓全校教學工作,還得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團隊引領、後勤管理。
一張資料照片記錄了那時的茅山小學,僅有一棟教學樓、6間單間平房和100平方米的舊食堂。操場是一塊荒地,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在這樣的環境裏,看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張燕發愁:怎樣才能改變學校的面貌,給學生們提供優質的學習條件呢?
2011年,張燕無意中看到浙江衛視一檔公益節目《中國夢想秀》,被其中一位腦癱女孩的勵志故事打動。報名參加節目,是否能吸引社會各界來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茅山小學呢?
“仿佛一場夢一般”——她報了名,並且真的被節目組選中了。
更意外的是,節目組將她曾教過的、已上初中的30個孩子,請上了舞臺。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給我希望……”孩子們唱著她曾教給他們的第一首歌《隱形的翅膀》,緩緩向她走來。想到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張燕的眼淚奪眶而出。
節目播出後,茅山小學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張燕也被媒體評價為“蘄春最美女校長”。幾家愛心企業捐資100多萬元,幫學校修建了體育場地,一些援助辦校的物品紛至遝來,學校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2012年,張燕當選為蘄春縣政協委員。在一次政協會議上,張燕報告了學校的建設情況以及面臨的困難,蘄春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之後的幾年,在當地政府、教育局以及社會的關心幫助下,茅山小學先後籌措到400多萬元資金,對學校進行改造。
“要懂預算,會看報價,監工、質檢、驗收、審計這些都得懂。”工程建設,對張燕來説是個新領域。作為校長,她不敢鬆懈,向朋友請教,自己上網查資料現學現用。2012年建學生宿舍樓,她一個暑假都泡在工地,衛生間的面盆設置多高更適合多數學生,晾衣桿安裝在哪更方便,她一一跟施工方現場敲定。
很快,新的食堂、塑膠運動場建起來了;音樂室、美術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每個教室配備了多媒體設備。2013年,學校通過了湖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驗收,成為蘄春縣農村示範學校。
在茅山小學工作了20多年的劉道海老師留意到,這些年,學校不僅硬體設施日新月異,老師們的工作氛圍也更濃厚了。
張燕剛上任時,茅山小學一些代課教師遇上農忙,工作時遲到早退。張燕下班後帶著自己花錢買的禮品,一一登門看望、溝通。很快,沒人好意思耽誤孩子們的課程了。
學校新建花壇,跛著腳、沒幹過農活兒的張燕,也總是揮舞著鋤頭,和教師們一起栽花種樹,累了就自己掏錢買飲料給大家解渴;女教師生了孩子,她都會去看望。劉道海記得,有一次自己在學校突然中風,張燕立即叫了車護送他去醫院,一週裏去探望了好幾次,出院也是親自找車將他接回……
當選校長最初的幾年,張燕壓力最大,但收穫也最大:不懂不要緊,可以馬上學;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都得“拿得起”,與同事們一起幹工作時才更有説服力。
伴隨學校硬體設施、團隊建設的改善,2011年,張燕提出了創建“美文化”的辦學理念,“做美的教師,育美的少年,辦美的教育”。學校成立了合唱團、舞蹈隊。二胡、電子琴、書法、架子鼓、呼拉圈等20多個興趣班也開展起來。
這學期,茅山小學在每週升旗儀式後,全校評選表彰“校園小明星”“最美班集體”“最美教師”。“校園小明星”並不局限于學習成績,只要在環保、樂於助人、尊老愛幼、志願服務等任何方面表現突出,都能參評。照片還會張貼在學校宣傳欄裏。
“這麼做,是想鼓勵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去發現、培養自己的優點。”
張燕記得,自己讀小學時,全班組隊參加全校廣播操比賽,她很想報名,但又有些害怕。一位老師鼓勵她,“勇敢一點,去試一下”。
工作之餘,張燕取得了大專與本科自考文憑;2016年,通過招錄考試,成為一名公辦教師。2017年,獲評“湖北青年五四獎章”;今年,張燕被吸納為團省委首批青年講師團成員。
每年生日,張燕會收到學生們的祝福。今年“五一”假期,一個在湖南上大學的學生打來電話:“老師,您在家嗎,我放假了,想您了,想來看看您!”就在前幾天,一個已經工作的女孩過生日,也邀請她一起坐下,聊聊家常話。能一直被自己的學生牽掛與惦記,回想當年那個抉擇,張燕覺得,自己同樣“很富有”。
挑戰一直在繼續。
2018年,附近一所幼兒園因故停止運營,周邊近200名幼兒缺一所公辦幼兒園。張燕四處奔走,茅山小學爭取到一些項目資金,一座設施齊全的附屬幼兒園建起來了,已順利開園。最近,她考慮最多的是,怎樣將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