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0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圍繞“協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建言資政、凝聚共識。
中國網北京11月27日訊(記者 盧佳靜) 日前,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0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圍繞“協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建言資政、凝聚共識。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強調,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探索。
那麼,什麼是公益訴訟檢察呢?公益訴訟檢察是指人民檢察院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對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英烈權益保護等領域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向有關主體發出檢察建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律制度。
與會委員和專家學者認為,近年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推開,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公益司法保護的“中國方案”。同時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工作發展不平衡、法律依據和制度配套不完善、業務能力不適應、協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
積極探索拓展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甄貞認為,應當積極穩妥拓展案件範圍,切實回應民眾關切。
甄貞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將嚴重侵害公共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納入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生産安全事故;二是對網路領域的違法侵權行為是否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是鼓勵基層檢察機關積極探索,結合實際,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繼續延伸“公益”內涵,逐步拓展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受案範圍,使文物、文化遺産保護等公益保護問題得到妥善處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益保護需求。
在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中發揮專家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理室主任溫香彩在調研中發現,鑒定費用高、可選擇機構有限、覆蓋領域不廣泛等問題已成為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主要瓶頸。
溫香彩建議,建立和完善公益訴訟中專家輔助人制度,聘請責任心強、專業水準高、業內有名望的相關行業專家,為訴訟提供合理的技術支援。對一些無法鑒定、鑒定成本過高、鑒定週期過長以及賠償訴求較小、鑒定明顯不經濟的案件,可通過專家輔助人制度認定相關事實。人民法院可引導當事人雙方各自聘請專家出庭,當庭進行辯論,對於一些專業科學性較強的,可在開庭前組織進行專家辯論。
此外,還可建立公益訴訟專家服務平臺,探索建立與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共用共用的專家名冊或專家庫,增進檢法兩院在公益訴訟案件中對專門性問題的共識,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
完善制度設計 提升監督效能
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認為,2015年7月1日以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從試點到全面實施發揮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必要對制度實施運作情況進行總結和研究。
以生態環境領域為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職責交叉、重復監督,“一個人在幹,九個人在督”;二是民事訴訟案件少;三是檢察建議落實不夠到位;四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公益訴訟制度銜接不夠。
為此,潘碧靈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明確職能分工。對行政、工作、紀律和司法等監督的職能定位、監督重點、監督權威等要進行科學設計,構建監督體系。二是細化分類監督。對於民事公益訴訟,宜行政監督在前,司法監督在後,對於行政機關希望或提請司法監督的一些重大疑難案件,應直接提請民事公益訴訟,減少監督層次;對於行政公益訴訟,應首先突出審計和人大的工作監督,只對工作監督中一些嚴重不作為或社會反映強烈的行為開展行政公益訴訟並會同紀檢監察部門開展紀律監督。對行政公益訴前程式可分為檢察建議和檢察監督意見兩個環節,檢察建議主要對行政部門進行提醒,檢察監督意見則要求行政部門整改並答覆。
三是加強制度銜接。要加強行政、工作、紀律和司法監督的有機銜接,建立資訊共用、工作協調和案件互交等機制,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環境公益訴訟,堅持順位原則,先由省、市政府或政府指定的部門或機構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式,通過磋商解決,磋商不成再提起訴訟。推進建立案件資訊通報制度,特別是檢察機關在獲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資訊時,優先通報相關行政部門,並督促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形成良性互動。
加大宣傳力度 助力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北京新聞編輯部主任李學梅在調研中發現,公益訴訟在人民群眾眼中的知曉度有限,知道的人又不知道怎麼參與。對此,李學梅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宣傳部門加強對檢察公益訴訟宣傳工作的重視。建立中宣部牽頭、最高檢主推、相關新聞單位協同的宣傳工作機制,加大對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宣傳策劃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採用網路直播、短視頻、VLOG等網上流行的方式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項制度。加大對12309檢察服務中心的宣傳,使人民群眾可以通過12309網站、電話、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四種渠道舉報線索、提供證據,共同參與檢查公益訴訟制度。
二是建議宣傳部門和檢察機關加強輿情監控和應對。建議宣傳機關、檢察機關聯合加強對宣傳內容的把控,主動宣傳積極、正面案例,並對輿情進行前瞻性研判,建立輿情監督反饋機制,在重大案件和事項中把握輿論宣傳話語權,正確引導輿論,努力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會上,12位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圍繞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理論基礎、實踐探索、協同機制、隊伍建設、公眾參與等建言咨政。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表示,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32個界別119名委員提出的354條意見建議都非常寶貴,會後將與參會委員的意見建議一同進行分析研究,促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更好更實開展。
推薦閱讀: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第六屆理事會召開 張華榮當選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