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演繹“初心”——北京市政協“70年獻禮”紀錄片《歷史的開篇》拍攝紀實

發佈時間: 2019-11-26 09:18:5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拍影片不難,難的是怎麼拍?如果要採擷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選取哪一朵才能“裝得下”又“撐得起”?

  “各方面準備,攝像開機,《歷史的開篇》第一場一鏡一次,開始!”

  “啪!”隨著一聲清脆的打板聲,幾個身著舊式解放軍軍服、中式長衫、藍色工裝的人迅速調整狀態,熱情握手,精神飽滿地沿著銀杏大道走往中山堂……

  2019年8月26日,清晨7時,晨曦微露,陽光透過樹梢映射在道路兩旁的紅旗上,路過群眾駐足圍觀,“拍電影嗎”“扮相真不賴”“像《開國大典》”……

  其實,這是由北京市政協和北京衛視《檔案》欄目聯合製作的紀錄片《歷史的開篇》,片段再現的是1949年北平各界代表前來參會的情景,關鍵扮演各界代表的“演員”是北京市政協委員。

  週密謀劃共同演繹“初心”

  要知道一集節目僅有50分鐘,要在不到一小時時間展現70年風雨歷程,談何容易。

  翻閱70年來北京市政協的大事記,反覆商議雕琢,目光最後定格在1949年8月9日—14日在中山堂召開的北平各界代表會議上,片名《歷史的開篇》。

  6天會期,在新中國70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卻是值得載入新中國史冊的一筆。

  70年前的這6天裏,北平各界代表頭一次相聚在一個會場裏商議討論,這在全國是破天荒頭一次,開啟地方性政治協商會議“先河”,為各地召開代表會議起了示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成為當時北平市的最高權力機關,開展民主建政,選舉市政府;與會代表們對修葺天安門、拓寬廣場等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為開國大典作準備;《北平各界代表會議宣言》的誕生,明確了各界代表會議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作為人民政府聯繫群眾和傳達政策的協議機關和諮詢機構;會議主席團成員組成協議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後又改為協商委員會,成為北京市政協的前身……這一幕幕、一樁樁,稱之“歷史的開篇”,毫不為過。

  解決了最大問題,不少難題仍橫亙面前:從新影廠和檔案局調閱到的有關北平各界代表會議圖片和影像資料稀缺,無法支撐起50分鐘的篇幅;中山堂還在中山公園裏,但周邊和內部卻早已變了模樣……70年前的歷史事件,如何真實呈現?這麼多的各界參會人士,誰來飾演?場景又在哪拍?

  紀錄片,生動點在於“人”。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參加北平各界代表會議的回憶文字中提到,參會的人士來自各行各業,角色的形象差別很大,代表的界別跨度也很大。“什麼樣的人飾演才是合適的?”成了每次項目組研討會中必定激烈碰撞、火花四濺的爭論點。

  就在這時,有人提出,既然都是代表著社會各界不同人士,為何不讓現任政協委員“本色”出演當時的參會代表呢?

  電光一閃,讓政協委員出演他們的“前輩”,將會是多麼有意義的“穿越”!

  ……

  不斷地研討探究,不斷地推演設計,最終以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由現任政協委員出演“北平各界代表會議”代表的方案初成雛形。

  另外一邊,中山堂內景搭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中山堂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能開展影片拍攝工作的。為力求真實度,決定按照1:1的比例復刻中山堂內景,從大場景的呈現到細節物品的還原,都精益求精。

  除了上述創新,項目組還採取照片摳像、紀實影像等多種敘事手法,進行實地取景和講解,並融合珍貴歷史影像資料,讓作品呈現更富有層次感的表現力,提高觀眾的觀看體驗感。對此,項目組多次赴中山公園實地進行考察,逐項對比中山堂在歷史資料記錄中的建築情況與現存狀況;多次調閱歷史文獻資料,反覆確定參會代表人數與比例;多次討論商量畫面呈現手法,逐個思考鏡頭畫面表達手法與形式……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與齊心努力下,8月26日,37名北京市政協委員齊聚中山公園,紀錄片《歷史的開篇》外景部分正式開拍。

  精心實施繪就開篇巨作

  8月26日下午2時,中山公園。中山堂前懸挂著“北平各界代表會議”紅色橫幅,社稷壇欞星門上懸挂著“歡迎各界代表”紅色條幅,幾十位參會代表聚集在一起,他們身著各式各樣的服裝,一邊熱烈交談或是微笑傾聽,一邊走向中山堂會場。

  “我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還有一位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們會在一個會場裏一起討論問題,在我説是生平第一次。”身著老式西服、帶著舊式黑框眼鏡的杜鎮傑委員深情演繹著社會學家費孝通參加北平各界代表會議後的感想所言,引發現場參演委員的共鳴。

  “70年前,著裝代表著身份,穿對襟短褂的農民和穿長袍西服的‘有身份’的人一起開會,是破天荒的;70年後,著裝不再是身份象徵,我們同樣代表著社會各界人士來開會,已是很平常的。70年前他們為各自的界別發聲,70年後我們同樣為自己代表的界別發聲,這點是不變的。作為現任政協委員,我們要做好界別群眾的代言人,傾聽民生民聲,努力搭建好政府和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梁’。”真正走進片場,融入那個時代,李迅委員感慨萬千。

  宗朋委員同樣為“情景再現”的演繹方式點讚,因為置身於那個時代,也更加了解了政協的初心。“從銀杏大道到中山堂,70年前北平各界代表走過的只是短短幾十步,但正是這短短的幾十步,卻開啟了中國人民從散沙走向團結、從懦弱走向堅強、從貧窮走向富足、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絕望走向希望的崢嶸之路。”

  在拍攝現場,參演的委員們按照導演組安排飾演特定角色,揣摩角色心理,培養人物情緒,力求形似神更似。一遍又一遍對詞排演,一次又一次走場定位,一個又一個鏡頭確認……在場的所有委員與工作人員都沉浸在拍攝情境氛圍中,相互啟發感染。

  “站在歷史的節點回望,人民政協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成長,70年來,一代代政協委員親眼見證了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季茹委員説,“這樣的時空對話與親身實踐,對我們是一堂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生動課程,更加深刻地重溫人民政協的發展歷程。”

  ……

  正如委員們所言,組織拍攝紀錄片《歷史的開篇》,也是北京市政協探索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積極嘗試,探索改革推進履職能力建設、加強委員隊伍建設的創新實踐。

  外景部分拍攝完畢,隨著反響越來越熱烈,這種履職活動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能不能擴大這次拍攝的覆蓋面,把它變成一次更具影響力的履職活動,讓更多的委員參與其中?

  創新畫出最大同心圓

  進入9月下旬,距離預定拍攝日期不足三周,中間還有國慶系列活動任務。經過各專委會聯繫、推薦,內景部分參演委員規模擴展到70位委員,許多剛參加完國慶群眾遊行民主法治方陣的委員克服連續作戰的勞累與艱苦,也加入到片子的拍攝中。

  10月11日,懷柔某處影視攝影棚內。紅色大門,紅色柱子,正對著大門的主席臺上懸挂著毛澤東和朱德畫像,老式講臺上擺放著老式話筒和搪瓷茶缸,十幾張長條凳擺在主席臺前,靜靜等待著參會代表的到來……一走進片場,仿佛瞬間時空穿越到70年前,回到那個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年代。

  “有市民來信提出了三個問題,其中一個提到了捐稅多的問題,請大家踴躍發言。”會議主持人話音剛落,與會代表踴躍舉手。

  “我開過廣告社,我知道得很清楚,北平解放後,政府已將48種稅減到20種了。”飾演工商界代表的張誌委員慷慨的“發言”。

  “咔!過!《歷史的開篇》內景部分殺青!”導演話音剛落,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地響徹整個影棚。這掌聲,不僅是對彼此完成拍攝的鼓舞,更是內心激動不由自主的表達。

  “今天一走進搭建得這麼真實的中山堂內景,情緒一下子就出來了,仿佛自己真的就是1949年北平各界代表會議一名參會代表。一路跟著拍攝進程,覺得一腔激情在心中燃燒,也讓我對自己的使命與責任有了新的認識,更要努力達到政協委員‘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要求。”宋慰祖委員依舊按捺不住激動之情。

  李讚東委員坦言,這次特殊的感受我會永遠鐫刻於心。“希望你們後面把片子編輯好,讓更多的人認識政協的歷史,明白政協的職責,了解政協初心,知曉政協使命。”

  11月12日,北京市政協70週年特別節目《歷史的開篇》在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播出。

  節目一經播出,反響非常強烈。很多委員都是播出當晚早早守在電視機前。

  “市政協策劃的這部紀錄片對社會各界而言是一次生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傳播,對政協來説是一部具有歷史紀念意義和現實激勵意義的經典作品,于參演委員們是一次重現報國為民初心的沉浸式體驗。”鄭實委員説出了所有委員的心聲。

  登新時代之高,立新時代之足。

  紀錄片《歷史的開篇》通過“情景再現”這種藝術創作和組織政協委員參演這種創新形式,不僅讓每一代政協人拼搏奮進共鳴共振在一起,更是將人民政協産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呈現在觀眾面前。

  此刻,它已不僅是北京市政協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組織的一次拍攝活動,更是北京市政協將宣傳與履職能力建設緊密結合的一次工作融合,是對政協委員和機關幹部內容深刻、形式新穎的一次現場教學,是積極探索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的一次有效嘗試,是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的一條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