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助力“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發佈時間: 2019-11-22 09:0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路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加快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有利於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産,全面激發農業生産要素的活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實現鄉村振興。”近日,陜西省政協圍繞“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基層代表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激發農業生産要素活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農”扶持政策等展開協商交流。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有1364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産權制度改革,佔全省行政村的80%,量化資産總額556.3億元。通過資源整合、項目合作、參股入股等形式盤活集體資産資源,目前19342個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分紅10.4億元,210萬群眾受益。”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呼燕結合前期調研,介紹了目前陜西省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呼燕同時指出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地方黨委政府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群眾參與度不高,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的幹部群眾,認為“改”與“不改”都一樣;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産監督管理力量偏弱,底子不清、權屬不明現象較為普遍;2018年全省無經營收益村8792個,佔總數的45%,年收入5萬元以下村佔總數的53.1%,多數村以資源性資産為主,資源盤活渠道不多;有的村集體存在集體資産流失隱患等。

“抓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關鍵是注重發揮‘人’的作用。”省政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建議,加強對縣鎮村幹部培訓,將各類優秀“三農”人才充實到縣、鎮、村工作隊伍中來,鼓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報酬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鉤。

省政協委員劉曉娟認為,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應抓住土地流轉這個“牛鼻子”。她建議,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路等途徑,宣傳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轉的政策和意義,消除農戶疑慮,引導農戶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健全市場服務體系,規範土地流轉行為;提高土地流轉效益,讓農民共用流轉紅利;推廣土地流轉仲介機構,推動市場有序發展。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成敗,廣大村民認可是關鍵,廣大村民廣泛參與是基礎。”民建陜西省委會副主委惠曙光呼籲,要讓群眾明政,提高群眾參與信心;讓群眾知情,提高群眾參與熱情;讓群眾信任,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出力。

臺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吳志紅表示,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要重視完善“三農”扶持政策。即提高涉農資金直接用於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比重,明確涉農資金支援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重點方向和建設任務;加大農業補貼政策落實力度,發揮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的應有作用;提高農業保障水準,建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等。

結合大家的發言,省政協主席韓勇強調,要增強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創新思路,主動作為,切實做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各項工作,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