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如何處理自己的數字遺産?

發佈時間: 2019-11-19 10:38:17 | 來源: 工人日報 | 作者: 于靈歌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數百名90後將支付寶、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産寫入遺囑引發討論——

網路時代,如何處理自己的數字遺産?

近日,一名90後電競選手在綜藝節目中給自己立下遺囑,並將自己的支付寶、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産寫入遺囑,引發關注。

中華遺囑庫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底,90後立遺囑人數已達236人。在立遺囑的年輕人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同時,90後遺囑訂立者的財産繼承主要以現金存款和虛擬財産為主,虛擬財産包括支付寶、虛擬貨幣、遊戲賬號等,財産的繼承人絕大多數都是父母。

根據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個人賬號、郵件資訊等大量數據檔案在擁有者去世後何去何從?網路時代如何處理個人的數字遺産?

虛擬財産寫入遺囑

今年5月,1994年出生的小玲(化名)來到中華遺囑庫天津登記中心訂立了屬於自己的遺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意外隨時可能發生,死亡真的離我不遠。”小玲説,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在自己身故後,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

小玲是典型的“無錢包一族”,不僅習慣了移動支付,還將自己的大部分現金收入存入了支付寶賬戶。立遺囑之前,她並不知道支付寶、微信這些虛擬賬號也可以寫入遺囑。在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的解釋下,小玲了解到虛擬財産也可以寫入遺囑,於是她把微信、支付寶賬號和密碼一併寫進了自己的遺囑裏。

“90後遺囑訂立者的財産繼承中,不動産、股票等財産極少,主要以現金存款和虛擬財産為主。”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介紹。他認為,90後在立遺囑時著重強調虛擬財産,體現了他們對於精神需求和情感價值的重視。

那麼,什麼是數字遺産?哪些可以寫入遺囑?

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存數字遺産憲章》中明確提出,數字遺産是人類特有的知識及表達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學、管理資訊和技術、法律、醫學以及其他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資訊,或從現有的類似模式轉換成數字形式的資訊。

學界一般認為,數字遺産可以分成物質和精神兩類。物質數字遺産指的是跟財産直接掛鉤的,比如支付寶餘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精神的則是社交賬號、個人文件等,是用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形成的虛擬財産,不僅是用戶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園,也能夠通過繼承使親屬得到精神上的撫慰。

數字遺産的處理以運營商自定為主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産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對此,陳凱認為,對於虛擬財産的保護,民法總則已經作了原則性規定。“在虛擬財産定義和範圍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作出原則性規定可能更合適。”

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條例發現,《物權法》《繼承法》以及相關説明都只對有體物作了規定,數字遺産可能涉及的無體物的繼承無法從中找到依據。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我國目前對此只是以一種相對保守的姿態,確認了數據應受法律保護,還沒有肯定對數據的獨立民事權利。“我國現行的繼承法僅對實物財産的繼承作了規定,對網路上虛擬財産的繼承問題並沒有規定,從而造成了數字遺産的繼承行為在實質意義上很難實現,有待今後繼承法的修改。”

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目前,數字遺産的處理方式基本以各家網際網路平臺運營商自定為主。這也為糾紛埋下隱患。

有學者提出,由於通信、社交賬戶等承載了個人隱私、用戶財産與人格等多重屬性,對於其背後繼承問題的探討更需要審慎把握。

管理和傳遞存在難題

陳凱向記者指出,當前,虛擬財産作為遺産寫入遺囑中存在著歸屬難以確認、搜尋困難以及傳遞難等問題。“因為虛擬財産散佈在各運營商的伺服器中,同時有的虛擬財産,比如QQ空間等相對比較隱私。”

據了解,目前平臺對用戶數字遺産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用戶本人對賬號僅享有使用權,網路服務提供者享有所有權,此時賬號無法被繼承,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選擇關閉、刪除、登出用戶賬號;第二種是用戶享有所有權,數字遺産可以被繼承,此時繼承數字遺産需要提供一系列證明材料。

而大多數情況下,網際網路公司規定用戶賬號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分離的。例如,新浪微網志、騰訊QQ等用戶服務使用協議規定,如用戶在申請開通服務後在一段時間內未實際使用,則運營方有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選擇採取回收用戶昵稱、賬號或停止服務等方式處理。

劉俊海認為,處理數字遺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平臺方面要詳細規劃數字遺産繼承的規則,明確繼承人繼承數字遺産的流程。當有繼承人出現時,平臺有義務協助繼承人依法繼承數字遺産。平臺在處理數字遺産時應履行好通知的義務、披露的義務、協助的義務以及保密的業務,這也是處理數字遺産時要遵循的基本法律要求。二是立法方面,建議立法機關在修改相關法律時,要把數字遺産的問題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