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做好中醫藥文化的時代革新者——訪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

發佈時間: 2019-11-11 13: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盧佳靜 裴雨莉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中國網北京11月11日訊(記者盧佳靜 實習記者裴雨莉)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那麼,中醫藥及其文化該如何傳承?創新有哪些要注意的問題?如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對此,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記者專訪了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

中國網記者:我們了解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注重養生,但是對中醫藥的了解卻並不多,您怎麼看中醫藥知識科普現狀? 

       溫建民:目前我國中醫科普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我國中醫藥教育普及率太低。對此,我建議中醫藥科普從娃娃抓起,如將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納入到基礎教育體系之中;西醫院校的課程中增加中醫藥課時的比例。特別是在中國,無論是學習中醫還是西醫,都應該對中醫有所了解,這樣畢業後,既是醫生又是中醫藥科普的傳播者。

其二,現今社會上中醫藥科普的權威機構較少。雖然近幾年這一情況有所改善,但仍有進步空間。只有讓更多真正的中醫藥專家加入到中醫藥傳播的隊伍中來,才能共同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比如,建立中醫藥專家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遴選過一批中醫藥科普專家,我也曾是百名科普專家之一,這樣的委員會對於傳播中醫藥知識具有很大的價值,因此,我希望它能夠繼續做下去,讓中醫藥科普專家的聲音能夠傳達到我們廣大老百姓的耳朵裏。

中國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説,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的鑰匙。您怎麼理解?那麼中醫藥學該如何傳承?如何與時俱進,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溫建民:中國科學領域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她發明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其原理就源自東晉時期葛洪在《肘後方》中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用實例證明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就我本人的親身經歷來説,作為一個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者,我發明瞭一種中西醫結合治療拇外翻的方法。其中的原理源自古代中藥的一些記載。通過這種方法,病人不再需要做內固定,不再需要打鋼板,不再需要釘螺絲釘,不僅加快了病人恢復的速度,減少病痛,更能為病人減少很多經濟支出。

此外,中醫理論亦有其深刻內涵,中醫講究“心主神明”,現在研究心臟的某些疾病,歸根到底也會引起我們精神方面的一些問題,所以“心主神明”現在看很有道理,就中醫基礎理論來講,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挖掘的內容。

談到中醫藥的傳承,我認為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學醫應該爭取有品質的生活,但職業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救死扶傷。既然選擇學醫這條路,就要靜下心來,沒有捷徑可走。特別是選擇學習中醫,比西醫更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也需要更高的悟性,因而要有能坐冷板凳的堅持。

其次,學好中醫最關鍵的是傳承。所謂傳承即學經典、做臨床、跟名師,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中醫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就是因為不斷地與時俱進。中醫是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學科,因此中醫要發展必須擁有現代人的思維,學習現代科學文化技術以及現代西醫的新知識,懂得與現代醫學相結合。

比如吃中藥,以前只能通過熬湯藥的方式,攜帶非常不便,於是我們就把它做成顆粒劑,這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一個很好例證。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把這些顆粒劑做得更好,讓其功效發揮的更好(有人對顆粒中藥有一定質疑)。

中國網記者:從畫好中國同心圓角度,您認為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對中國人來説,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溫建民:我八九十年代在國外學習,能夠深刻感受到中醫藥對中國人的巨大價值。我認為作為中國人很幸運,生病了可以看中醫,而在國外卻只能看西醫。雖然現在一些西方國家也有中醫,但並非主流醫學。在中國,中醫是主流醫學,已經納入醫保。《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出臺,對保障中國人健康起到重大作用,若將其推廣到國際,也能為全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網記者:2008年中醫按摩保健服務登上奧運會舞臺;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中醫藥“響亮”世界;2016年裏約奧運會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再一次將中醫帶上了“熱搜榜”。那麼中醫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溫建民:首先,要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比如拔火罐這一療法在我們國家運動員隊伍裏早已有之,但我們缺乏大大方方展現出來的勇氣,火罐不敢拔在肩膀上,不敢拔出印記給人家看,歸根到底是對中醫藥缺乏自信。我們要相信中醫藥是優秀的、要有自信展現給別人。

其次,學中醫要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與“和合共進”的理念。從國家發展戰略來講,國家應當建立中醫藥發展基金,培養國外本土的中醫藥“鐵桿粉絲”,招收當地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學成歸國後,將中醫藥傳承下去,為當地居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網記者:“一帶一路”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機遇,中醫藥該如何借力發展併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服務呢?

溫建民:“一帶一路”為中醫藥發展與傳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我們要把握機會。

第一,加強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建立實體之後,中醫才能真正落地,要為當地的老百姓服務,讓其切實感受到中醫藥的優勢,同時也能體現出中醫藥的價值。

第二,推進中醫藥市場標準化體系建設。中國的中醫藥一定要建立國際化標準,即我們要掌握話語權。以前中醫藥的標準制定在我們中國人的手裏,現在很多東南亞國家、甚至一些歐美國家也在爭取中醫藥的話語權,所以我們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建設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必須將其放到國家戰略層面。

第三,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産業國際化建設。推動更多中醫藥産品、器械、技術進入多國貿易服務體系,促進中醫藥産業合作與交流。

第四,加大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力度。在海外孔子學院中,增加中醫藥速成班、科普班,將中醫藥文化與中華文化傳播相結合。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傳承中醫藥文化,便於海外人士更好地理解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