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懂新疆歷史 弄通韆鞦事業 做實為民産業

發佈時間: 2019-11-07 11:21 | 來源: 中國政協 | 作者: 張博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時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服務。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的主題為“新疆世界文化遺産地保護與利用”,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認為要學懂新疆歷史,弄通保護新疆世界文化遺産,做實利用新疆世界文化遺産。

  一、新疆世界文化遺産與新疆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新疆這片與8個國家接壤的遼闊疆域,將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繫起來,使其成為多種文明的薈萃之地。一個時期以來,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為了達到分裂、肢解中國的目的,蓄意歪曲歷史、混淆是非。但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定。新疆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從來都不是什麼“東突厥斯坦”;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並存的地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華文化懷抱中孕育發展的;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伊斯蘭教紮根中華沃土並健康發展。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作為線路文化遺産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位於吉木薩爾縣的北庭故城遺址,位於庫車縣的克孜爾尕哈烽燧、蘇巴什佛寺遺址,位於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成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遺産。讓我們一起看看它們與新疆歷史的淵源。

  新疆地區自古就同中原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早在商代,中原同西域就有玉石貿易。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327年,前涼政權首次將郡縣制推廣到西域,設高昌郡(吐魯番盆地)。從460年到640年,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了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高昌國。唐代“絹馬互市”持續繁盛,“參天可汗大道”直通內地,沿途驛站星羅棋佈,成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聯繫的紐帶。于闐樂、高昌樂、胡旋舞等西域樂舞深入宮廷,長安城流行西域風。出自今新疆庫車的龜茲樂享譽中原,成為隋唐至宋代宮廷燕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大為加強,先後設置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宋代,天山南麓的佛教藝術依然興盛,至今仍留有大量遺跡。

  因此,學懂新疆歷史,就必須做到:樹立正確的國家觀,一定要明白國家由來;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必須要清楚民族變遷;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首先要探究歷史真相;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必然要認同中華文化;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務必要了解宗教演變。

  二、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文化旅遊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關心和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高瞻遠矚、謀篇佈局,為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工作指明方向。從文化遺産的傳承,到自然遺産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新活力,指點江山、跨越時空,璀璨的文明之光點燃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更持久的力量,照亮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中華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什麼可以交換,什麼必須堅守。不能進入市場或不該進入市場的文化産品按照非營利原則進行生産、分配、傳播的活動是文化事業。大力發展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業,既是初心、也是使命,這是工作、更是擔當。

  因此,弄通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就必須做到: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樹立保護文化遺産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推進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制度建設。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第二,文化遺産承載燦爛文明,維繫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發展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三,新疆世界文化遺産不僅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充分發揮文化遺産在意識形態領域“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力回擊敵對勢力歪曲新疆歷史的謠言,有效遏制宗教極端思想的侵蝕,既是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實總目標、打好“組合拳”的有力舉措。

  三、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利用與文化旅遊産業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考古學用語,也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充分發揮新疆世界文化遺産“以物證史”的作用,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相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為促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撐,是發掘利用新疆世界文化遺産最重要的意義。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維吾爾族詩歌代表作《福樂智慧》等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哈薩克族的藝術瑰寶阿依特斯,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華文化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辨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對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並蓄、多元一體的特徵就越明顯,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進步。讓世代傳承的古老技藝征服更為廣闊的全球市場,新疆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認同、自信與驕傲才能化為對國家更深沉的熱愛。合理適度利用,要以有利於文化遺産保護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為底線,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讓“金色名片”和“綠色産業”相得益彰。

  因此,做實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利用,就必須做到:第一,讓新疆世界文化遺産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放大其不可替代的文化旅遊品牌效應,設計生産像故宮的朝珠耳機、國家博物館的棒棒糖禮盒、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信箋等有文化品位的旅遊紀念品,讓新疆世界文化遺産在更多普通人眼中變得可親可愛,從而促進脫貧攻堅、增加地方收入、擴大居民就業。第二,依託6家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12家自治區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家文化産業園區,借鑒和學習甘肅省圍繞世界文化遺産創作演出《絲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成功經驗,積極創作獨具韻味、化人鑄魂的優秀文化産品。第三,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産業,深入發掘新疆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延伸文博衍生産品鏈條,擴大引導文化消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為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研發和經營活動提供指導、創造條件,通過市場讓文物活起來。第四,實施“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加大新疆世界文化遺産對外宣傳和推廣力度。運用數字化技術,換來空間、延伸時間、回歸國寶、留存經典。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深化“一帶一路”文化遺産保護與交流合作,在“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上獨闢蹊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學懂新疆歷史,弄通保護新疆世界文化遺産是韆鞦事業,做實利用新疆世界文化遺産是為民産業,我們就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