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則是我的心靈。”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第三初級中學語文教師劉芳,1993年大學畢業後站上講臺,1997年因患視網膜色素變性而逐漸失明,2007年徹底失明,此後轉型為心理輔導老師,一直堅守教師崗位至今,被稱為“中國大山裏的海倫·凱勒”。
寫書,做電臺主持人,學游泳……從光明走向黑暗,劉芳沒有放棄,沒有給自己設限,憑著她的堅韌、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證明了即使身處黑暗,能做到的遠超想像。
傾聽者
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第三初級中學教學樓二樓的劉芳工作室,是學生“小秘密”匯集地。這裡藏著他們曾經的傾訴,也藏著他們説不清的心思。
“我看不見,他們在心理上會更信任我,更願意敞開心扉。”2007年8月,白雲三中設立了心理諮詢室。因為眼疾徹底失明的劉芳轉型為一名心理輔導老師,學生的心理健康成了她的頭等大事。
根據學生意願,劉芳在同事的幫助下為學生建立了心理檔案,學生既可以自主選擇將自己的秘密寫進來裝進檔案袋裏,也可以直接説給她聽。
劉芳每學期還要為全校班級做50次以上的講座。長年與學生打交道的經驗,也讓她的講座像聽故事一樣有意思,學生經常用掌聲、笑聲來回應她。
“先把理論理解透,然後自己去找案例,最後結合起來變成講故事的形式。”劉芳毫不吝嗇地分享她的經驗。
除了接待學生,劉芳的工作室還向家長敞開大門。劉芳一共當了5屆班主任,期間,通過家訪她發現原生家庭對於學生狀態的影響很大。“孩子一定程度上就是家長的影子,影響家長的作用可能高於直接影響學生。”
劉芳説,工作室不僅受到學校師生的喜愛,還輻射到校外,很多家長、學生給她發短信、打電話溝通,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邀請她去做講座,學校還力邀家長共同參與。
2015年,貴陽市教育局成立了“劉芳工作室”,2016年貴州省教育廳為劉芳成立“鄉村名師工作室”。
劉芳説,她始終是一名農村教育堅守者,無論到什麼時候這個角色定位都不會變,她希望能夠帶動更多人關注農村教育,更多的農村教育老師能夠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守護當中。
助人者
除了做心理輔導老師,劉芳還是貴陽市盲協主席,這讓她走進更多盲人朋友的世界。到特殊學校做演講、參加文學創作、填寫公益歌曲,她努力帶動更多殘疾人積極面對生活。
從2016年開始,劉芳作為嘉賓主持參與到“愛聆聽”公益廣播節目中,收集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的困惑,幫助他們解答心理難題。
一部分殘疾人聽眾也會撥打節目熱線電話。他們知道劉芳寫書、做節目很吃驚,經常打電話來問怎麼用微信、用電腦。
劉芳説,一部分殘疾人由於自身條件限制,在生活、就業、出行等方面存在困難,一名盲人朋友曾打電話告訴她,自從致盲後,他就再沒出過門。“如果能學會用電腦、用手機,他們就有更多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劉芳説。
今年10月,在志願者和陪護的幫助下,劉芳帶領盲人朋友到息烽集中營參觀。能夠讓大家大膽走出家門,是她最高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特別的生活和工作經歷讓劉芳有了文學創作的豐富素材,《石榴青青》《花開十年》兩部自傳體小説已經出版。“還有兩本正在出版社排隊,手裏還有很多存貨。”劉芳説。
2015年,劉芳用小説義賣資金成立了“劉芳助學基金”,用於資助白雲三中貧困學生。劉芳説,她還會繼續堅持用小説義賣的資金做公益。
奮鬥者
“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教師”“最美奮鬥者”……一個又一個榮譽接踵而至。
“榮譽是經歷了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以後看到的最美風景。”劉芳説,最美的風景永遠都是留給不斷努力、不斷攀登的人,留給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的人,風景很美,永遠都帶不走,但是會有後來者,他們會繼續看到。
眼疾開始變得嚴重時,劉芳最怕聽到的兩個字是“病退”。最終,在學校師生、家人的幫助、陪伴下,她不斷堅持、嘗試,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現在劉芳仍是一名老師,但課堂早已從學校擴展到了社會,授課對象也越來越多元化,挑戰也越來越大。
“比如在電臺當主播,就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去提升普通話水準,要求自己多閱讀,開闊知識面,還要學習更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每次改變或者轉型對我來説都是挑戰,從在磕磕碰碰中適應黑暗的生活狀態,到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轉型為心理老師,以及其他種種,不要總是去想自己做不到的,去做自己能做到的,把能做到的做好。”劉芳説。
老師、電臺主播、寫書,每年,劉芳都會設置一個目標,讓自己不斷往前突破。2017年,46歲的劉芳學會了游泳。
“沿著既定的目標繼續往前,無愧於自己內心地去努力、再努力。”劉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