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日中華文化學院舉辦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發表主旨演講。
從1994年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起,張蘊嶺學術研究的焦點就集中在了亞太地 區,二十多年來,從建立社科院APEC政策研究中心,到提出東亞合作“多輪驅動”理論,再到代表中國參與“東亞展望小組”、主持東亞自貿區專家組,張蘊嶺被稱為“中國區域合作研究的探索者”。
中國與周邊往往是正向互動的
所謂周邊,是中國的視角,是以己為中心畫圓,這樣,中國南部、西南部、東部是陸海相連,西部和北部是陸地相連,自然形成了一個環形的周邊區域,由於中國有眾多的鄰國,形成地域廣闊的陸地和海洋區域,因此,對於中國來説,存在一個以陸地和海洋為依託的周邊地區,出於地域與利益的原因,周邊地區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一直處於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點出周邊關係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時,張蘊嶺格外強調了周邊地區與中國之間的正向互動作用,他指出,“從歷史的經驗看,中國與周邊呈現正相關關係,即中國好則周邊好,周邊好則中國好,因此,中國與周邊往往是正向互動的”。
新中國形成了基於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周邊關係觀
發展周邊關係,對於中國而言,有著出於地域與利益的實際需要,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累與歷史經驗。張蘊嶺指出,在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基礎上,新中國已經形成了不同於古代“華夷秩序”觀的新周邊關係觀。在建國之後的周邊外交發展進程中,新中國先後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睦鄰友好”、“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和諧周邊”、“親、誠、惠、容”、“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等基本理念與原則,這些理念與原則儘管用語不同,但含義是基本一致的, 即處理、發展好與周邊國家等關係,構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周邊秩序。
這樣的理念與原則,也彰顯著中國與其他大國的不同之處。張蘊嶺指出,“世界上好像沒有一個大國針對鄰國提出那麼多基於良好意願,著眼于“和合共生”的對外關係與原則。”由此,張蘊嶺強調,“新周邊關係”的特徵不是中國對周鄰國家,而是中國和周鄰國家。他提出,中國和周邊是一個整體區域,是一個共生區,大家以合作的方式,通過共商、共建和共用,推動互聯互通和其他領域的建設,共同推動基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關係與秩序建設。中國和周鄰國家互不構成威脅,而是相互安全的依託。
以新周邊關係推動命運共同體構建
當前,中國和世界都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中國是大變局的最大變數之一,也是影響變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周邊是感知大變局的敏感區和體驗區,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走進世界舞台中央,先要邁好構建新型周邊關係和秩序這一步。
而在具體如何推動周邊外交,以新周邊關係推動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問題上,張蘊嶺指出,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自身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也有不被他國認同和接受的地方。因此,周邊外交要深入人心,做好民心工程,讓民心真正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