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
朋友們,同志們:
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做出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個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道路決定命運,文化傳統決定道路選擇。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塑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明根性。
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是“大一統”傳統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大一統,就是制度統一、政令統一、文化統一。這個概念,很多西方朋友不喜歡,但這個概念恰好是理解中國道路的核心。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大一統包含幾個方面:
一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郡縣制確保中央權力可以在基層運作,解決央地離心傾向;科舉制打破階層固化,開放國家權力和治理體系;文官制保證王權與士大夫集團共治天下;鄉紳制反映朝野協同共治基層。因為大一統情統,中國創造了世界唯一不中斷的“分久必合”的中國奇跡。
二是以文化認同塑造民族認同。是否是中華民族一員,不是靠種族,不是靠地緣,而是靠文化。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即是説生於中華之族群,不認同中華文化,就非中華之人;不生在中華地域的族群,只要認同中華文化,就是中華之人。歷史上,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定鼎中原,都主動選擇繼承發展中華文明大一統體系。例如蒙元創造了中央集權制度中的“行省制”,滿清創造了包括西藏新疆在內的多民族邊疆治理體系。因此,中華文明大一統體系也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正因為大一統民族之道,中華文明不是西方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國家,更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帝國霸權,而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三是中華文明永遠開放包容。中華文明從未拒絕過任何一種外來文化,也從來不宣稱自己已經進化到了歷史的終點。不論強弱,都不搞封閉,不放棄學習。任何一種宗教和文化進入中國,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淡化非此即彼的排他性,因為多元和包容是中華文明的又一核心價值。
四是協和萬邦的世界秩序。中華文明崇尚“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主張和合共生、互利共贏。因為大一統和平之道,傳統中國沒有像西方帝國那樣進行對外軍事征服,沒有靠殖民霸權,沒有派任何儒生去世界強行文化輸出。所謂的朝貢體系也主要是禮尚往來。
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所謂“大一統”觀念,是因為先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了符合政治需要才發明出的意識形態。實際並非如此。在秦漢大一統王朝之前幾百年,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裏,大一統思想就在諸子百家各派中討論。儘管諸子百家思想分歧極大,但在“定於一”上都有共識。他們不約而同將治亂問題放在政治問題的首位,將統一的秩序放在了政治價值的首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超大規模國家,只有大一統體系才能維持穩定。
僅從軍事史來看。先看希臘羅馬。雅典在其鼎盛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時最多只能動員1.3萬人參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歐亞的部隊只有4萬人。羅馬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坎尼之戰,只死亡6萬人。而和希臘羅馬同時的中國戰國時期,一場大型戰爭死亡人數幾十萬之眾。戰國時代較大規模戰爭共有230次,相當於兩百年內每年都發生一次希臘羅馬最大規模的戰爭。
可以説,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國家的戰爭烈度, 遠遠超過西方;因政治分立造成的戰爭死亡和痛苦,也遠遠超過西方。正是這個巨大的代價,從歷史源頭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政治觀。超大規模的政治體,如果沒有大一統體系,將會産生超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危機。穩定與秩序,是中國人的第一政治,亦是中國人的集體經驗,任何政治理論都無法動搖。
根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中國道路
常有西方朋友問我,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説,實質意義就是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緊密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便是我們為何與蘇聯不同的原因。中華文明是馬克思主義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關鍵動力,中國共産黨將兩者深度結合。
基於中華文明政治一統思想,我們將馬克恩主義國家理論中國化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通過民族區域自治,不同民族和諧共處;通過“一國兩制”,不同制度並行共處;通過央地統合,發揮中央統等和地方積極性;通過大統戰,促進階層統合與人心凝聚。
基於中華文明社會結構,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無産階級專政理論中國化為“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的政權基礎不僅是工人階級,還包括工農聯盟、民族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在內的四萬萬同胞。
基於中華文明協商共治傳統,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中國化為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實踐。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有機結合,一黨執政與多黨參政有機結合,既代表直接利益,更代表根本利益,不斷實踐實質民主。
基於中華文明經濟治理傳統,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公有制理論、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中國化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制度。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自己人。
基於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化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國不走西方依靠戰爭和殖民而完成原始積累的工業化老路。我們依靠社會主義體制的力量,不僅能避免資本主義唯利是圖導致的生態危機,還能進行更高效的環境治理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基於中華文明政教傳統,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為中國特色新型政教關係。關鍵是立足“政主教從、多元通和”的歷史經驗,推進宗教和諧寬容。
基於中華文明民族治理體系,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中國既不會通過削弱多樣性來強化國家認同;也不會因為要保持多樣性而削弱國家認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是強化民族間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而是以特殊優惠政策調動各民族積極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添磚加瓦。
基於中華文明賢能政治傳統, 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先鋒隊理論中國化為“兩個先鋒隊”。中國共産黨既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是民族性與階級性的有機統一。我們不是少部分人的利益代表,而是全民族的利益代表;不是選舉機器,而是執政為民的使命型政黨;不是嚴重脫離人民的私利集團,不輸出革命,而是有著自我革命精神與嚴明政治紀律的革命型政黨。
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一是中國道路打破了 “歷史終結論”。歷史不可能終結,應該終結的是偏見。如今, “本國優先”“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世界,中國將反其道而行,高舉新型全球化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二是中國道路打破了 “西方中心論”。中國靠的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辦成事。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提供新的體制參照。現代化不等平于西方化,更不等於美國化。
三是中國道路打破了“國強必霸論”。中國不會陷入西方霸權衝突的歷史週期律。中國即使是在綜合實力最強的時候, 也沒有對外殖民掠奪、沒有炮艦政策、沒有強加於人的不平等條約。無論是積極倡導“一帶一路”, 還是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我們都把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繫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
四是中國道路打破了“文明衝突論”。這為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新的力量。西方宣揚的所謂普世價值,如果沒有與中華文明對話交交流,肯定不會是“普世”的。中華文明如果不與西方文明對話交流,同樣不能實現創新性發展。只有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我們才能更為妥善地平衡個體與群體、責任與自由、義務與權利、德治與法治、道義與利益、本國與世界的關係,從而淬煉真正的人類共同價值。
(作者係中華文化學院第一副院長)
“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
11月1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庫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在京舉行。羅伯特·庫恩、錢乘旦等20余位中外知名學者,圍繞“中國道路的文明根源”“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明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等議題發表觀點、碰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