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庫恩、李君如、易明、錢乘旦、房寧都來了,這個論壇很有料

發佈時間: 2019-11-05 11:19 | 來源: 團結報團結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羅伯特·庫恩、李君如、易明、錢乘旦、房寧……11月1日至2日,20余位中外知名學者齊聚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在主題為“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的學術論壇上展開一場頭腦風暴。

論壇現場

本次論壇由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庫恩基金會主辦。兩天時間裏,與會嘉賓學者們圍繞“中國道路的文明根源”“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明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等議題發表觀點、碰撞交流。

論壇中方主辦方負責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潘岳,論壇美方主辦方負責人、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分別致辭並分享觀點。

論壇現場

正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的西藏自治區各大寺廟的中青年經師學員,新疆鄉村基層阿訇學員,福建省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學員,民營企業家學員,八個民主黨派學員、海外各華文傳媒的學員共400余人現場聆聽論壇,中外學者與各界學員共聚一堂,多元對話,氣氛熱烈。

為何要舉辦這場學術論壇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第二天,中華文化學院旋即舉辦這場頂尖思想盛宴,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世界格局面臨大變局,“中國之治”邁向新境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基因。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一不向世界昭示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和蓬勃生機。舉辦這場論壇,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理念,恰當其時。

從中華文化學院角度來看,舉辦“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是中華文化學院的使命擔當。可以説,舉辦論壇著眼于“中華文化學院”的職責使命,源自於學院“以文化認同促進政治認同”的教培改革成果,也得益於學院長期從事中西文明比較研究的深厚積澱。同時,中華文化學院還擁有著“大咖雲集”的專家學術資源,尤其是依託中華文化學院對外傳播平臺,邀請西方政要、外籍友華學者小約翰·柯布、安樂哲、顧彬、貝淡寧、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海澤等來院講座,學院日益成為研究中華文明、推進中西互鑒的學術高地。

論壇“星光熠熠”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論壇雲集了當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學者與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的知名漢學家和學者,如: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中國改革友誼獎獲得者、《他改變了中國》作者、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

易明——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研究主任;

顧彬——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

李君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房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錢乘旦——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

他們亮相“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學術論壇,讓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西方的現代工業文明來了一次面對面的碰撞與交流,在換位思考中打破根深蒂固的價值偏見,在思想交鋒中找到中西文明的契合點,並積極探尋向西方世界講清“中國道路”的方式,研究人類社會發展中共同的挑戰。

部分精彩觀點速覽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潘岳:


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是開放的,我們必然高舉新型全球化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種集中精力辦大事迅速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參考。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不會導向大國霸權衝突的老路,而會為各個文明國家和平共贏探索新路。

唯有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才會淬煉出真正的共同價值。

羅伯特·庫恩:


新中國成立70年的成就,與執政的中國共産黨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和正確決策有著直接關係,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充分調動經濟和市場活力,中國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雖然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不同的條件和文化,但中國認為其扶貧經驗可以提供幫助。當未來的歷史學家寫下我們這個時代的編年史時,中國的精準扶貧很可能就是專題故事之一。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共産黨人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忠實繼承者,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和中華民族追求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國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思想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求,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顧彬:


我們站在今天的歷史時點,關於中國的一個無從繞過的重要問題是,如何理解百年變局下的中國和世界。理解、了解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想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了解是很難的,但也是可能的。這裡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各領域不斷深入的溝通交流,盡可能地減少誤解、獲得正確的理解、了解,實現雙贏。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大國,影響著國際體系的未來,中國有能力也有意願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很少有國家能夠將達成全球共識所需的智力、經濟和政治資源聚集在一起,而中國作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籲者,有機會挺身而出,啟動這一進程。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


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國家取得成功,古老的文明恢復了自信,重新找到了自我,文明的多樣性再次煥發新生,文明間的平等關係正在重新樹立。現代化的成功與否,在於一個國家能否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尋找自身的發展道路是每一個國家最關鍵的任務,歷史和現實都説明這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


中國做新型大國,周邊是第一層感知區,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先要邁好新周邊關係、秩序和命運共同體建設這一步。

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


中美兩國要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需要兩國致力於經濟發展的決心和共同繁榮,而非自我懷疑和恐懼。兩國要擺脫“交易的藝術”所帶來的危險,接受“中庸的智慧”。

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兼研究所所長克裏•布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為中國量身定制的,有其獨特的成分和元素,它是由其獨特的文化和知識背景所支撐和約束的。中國的規模和作為一個經濟體的突出地位,意味著中國的獨特性具有特殊的潛力和現實性。歐洲和美國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對中國傳統基本知識缺乏了解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王湘穗:


中國經濟總量上升到美國的63%,中國從中低端向上發展,原本在産業鏈上依存的兩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從世界發展的大勢來看,一定是走向多極化,走向多元化,以美國主導的單一世界體系一定會瓦解,變為多極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