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會“藝術教育希望行”小記

發佈時間: 2019-10-21 09:05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熊迪 淩雲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伴隨著開學的鈴聲,來自重慶武隆山區的學生馮莉婷高興地踏進了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市第七中學。“如果沒有民進的叔叔阿姨們,我根本沒法來到這裡,是他們的‘藝術教育希望行’活動幫助我實現了夢想!”馮莉婷激動地説。

2013年,距離主城區兩百多公里的武隆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而仙女山鎮中心的希望小學,80%都是留守兒童,馮莉婷正是其中一員。希望小學條件十分有限,沒有音樂、美術等專職教師,藝術課程對於這裡的孩子而言只是一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夢”。

扶貧先扶智。民進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會在得知學校的現狀後,決定利用民主黨派的教育資源,開展一場以藝術教育為主的智力幫扶活動。2013年11月,沙區民進“藝術教育希望行”正式開啟第一個三年幫扶計劃,“希望通過藝術傳播,埋下快樂的種子,用藝術溫暖山區孩子的心靈,摘掉他們精神上的‘貧困’帽子!”民進沙坪壩區委會主委陳忠榮如是説。

活動初期,民進沙坪壩區委會通過開設古箏、美術和排簫三個興趣班,堅持每週一次派會員老師往返上課,就這樣開始了漫長的教育扶貧之路。7年時間裏,老師們每次往返400多公里、6個多小時車程,藝術課堂一次也沒有停。

上山的路難走,“藝術教育希望行”的路也不輕鬆。

硬體短缺,民進沙坪壩區委會便發動會員為學校籌集捐贈了藝術課堂所需要的全部樂器、美術耗材、音樂凳等,共價值40余萬元。起初,很多家長甚至鎮裏的老師都對藝術教育不理解,但看到支教老師們的堅持和孩子們身上發生的變化,他們逐漸由不看好轉變為接受和歡迎。

“第一次見到李老師就覺得特別溫暖,她説話很溫柔,而且很有耐心,她就像我的媽媽一樣!”馮莉婷説。正是在古箏老師李彥錦的耐心教導下,她從對音樂一無所知到已考過國家藝術等級考試古箏十級,最終還以優異的成績被推薦到主城高中就讀。

曾經有人質疑“我們可以堅持多久?”也有人不解地問“你們圖什麼?”……參與支教的會員們異口同聲道:“看著孩子們交出一張張可喜的藝術答卷,我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仙女山孩子們的變化,漸漸引起當地黨委、政府的關注。在中共重慶武隆區委統戰部牽線搭橋下,民進沙坪壩區委會先後同仙女山鎮希望小學、石橋苗族土家族鄉、仙女山鎮中心小學校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最多時幫扶範圍輻射了4所學校和1個村。隨著活動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會員也主動參與進來,支教隊伍從起初的三五人到現在近40人,已形成常規。

2017年,武隆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但藝術教育幫扶並未止步。隨著武隆縣升級為武隆區,並對希望小學進行改造擴建,沙區民進又有了新動作:從培養學生傾向師資引導,並將每年對幫扶學校教師開展的暑期培訓固定化。今年,希望小學開設了全國首創的公益“度假課堂”,民進沙坪壩區委會又在課程設置和師資上給予指導和支援……

7年時間,僅僅是沙區民進藝術教育扶貧路上的一段里程。沙區民進人説,他們還將在這條路上繼續攜手前行,用愛與責任撐起孩子們的一片藍天,讓人生與藝術結伴而行,讓夢想如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