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歷史翻開燦爛的一頁——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側記
莊嚴的政協會徽在主席臺上方閃耀著金色光芒,初秋清爽的空氣輕撫著台下每一張滿懷期待的面孔。
2019年9月20日,歷史將銘記這一天。
上午10時,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走過70年輝煌歷程後,人民政協歷史又翻開燦爛的一頁。
“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把人民政協制度堅持好、把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好,增強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責任擔當,把更多的人團結在黨的周圍。”
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會場迴響。台下在座的人群中,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眼角閃著淚花,他的思緒回到了70年前的那個秋天。
這位老人名叫郝一,1949年9月,郝一作為工作人員參與了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工作。此後,他一直工作在全國政協,直至離休,將其一生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這裡。
70年前的很多細節在郝一腦海裏已經模糊,但他深深記得參加會議的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記得那一張張載入史冊的生動面容。他説,那個秋天也和今天一樣,天瓦藍瓦藍的,空氣中有槐花的香味。
這次會上,選舉産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鄭重宣佈: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由此誕生。
中國民主同盟代表費孝通當年曾這樣記錄會議的情景:“共産黨能實現什麼樣的民主?……當政協會一開,給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覺。在會場上我看見很多人,有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長袍的,甚至還有一位戴瓜皮帽的。這些一看就知道是身份不同的人物,能夠聚在一起開會,討論建國大事,對我來説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
這是中國政治生活的“第一次”。歷史充分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才能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才能創造出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才能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70年前如是,70年後依然如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人民政協制度的獨創性,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全國政協常委李朋德説,他為這樣的創造而自豪,也深感堅持和發展好人民政協制度這一使命之光榮、責任之重大。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人民政協的歷史就是如此。
如果説,“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和優勢,讓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今天,當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正是人民政協可以大展身手的廣闊天地。
“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要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積極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要決策部署情況開展民主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如是強調。
從協商建國到發揮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人民政協始終與時代並肩而行。70歲,對於這項偉大事業而言仍是“壯年”,它依然朝氣蓬勃,活力四射。
這一點,從十三屆全國政協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就能感受到,比如開展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活動,開設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提交“委員作業”和常委履職報告,推出委員講堂和全國政協重大事項委員宣講團等等。這一系列工作創新,為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加過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活動、委員講堂和全國政協重大事項委員宣講團的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深有感觸:“十三屆全國政協以來,在汪洋主席帶領下,以黨的初心使命引領專門協商機構的發展道路,搭建協商平臺,完善協商形式,深化調查研究,提高議政品質,推動成果運用,培育協商文化,展現了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和獨特優勢。”
這是一種屬於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
“建言為民雙發力,專業報國一徵夫。”張連起為自己寫下這樣的詩句,他説,要做責任委員,讓時代“出卷”,人民“閱卷”。
擔任了10多年全國政協委員的民革黨員溫香彩説,要把責任扛在肩上,事業放在心上,傾聽群眾呼聲,協助黨和政府增進人民福祉。
在新時代的新藍圖中,“責任委員”們正在書寫中國式民主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
大道就在腳下。人民政協,生日快樂,事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