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為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國際發展研究團隊,整合力量為中醫藥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援,在近日舉行的“‘絲路岐黃·開放發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交流研討會”上,相關國家社科項目負責人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醫國際化進行了深度探討,並提出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和全方位政策支援之下,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正在進入快車道。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在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引導和支援下,中醫藥國際化成績顯著。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醫藥已傳播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已同40多個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專門的合作協議。2018年,中藥出口總額已達39億多美元。
成都中醫藥大學印度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王張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中醫藥在沿線國家的國際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交流機遇。以中印為例,兩大經濟體的貿易量在增加,東方文化價值在受到重視,對傳統醫藥的需求也日漸旺盛。中印兩個國家的藥用資源可以互補,發展水準存在錯位,也可互補。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所黃奕然也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在全球化浪潮推動和“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作為我國集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于一體的獨特資源,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同時,隨著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轉變,以生物醫學模式主導的西方醫學也經歷了一場革新。黃奕然説,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現代醫學的內涵,拓展了現代醫學的邊界,也引起了西方醫學界對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的重新思考和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作為國際上最大的政府間衛生組織和國際上最大、最權威的非政府標準化組織,先後關注和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制定了傳統醫學發展戰略、成立了傳統醫學相關機構、發佈了一系列傳統醫學相關標準,也由此成為了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和發佈的重要平臺。”黃奕然説,我國已成為WHO和ISO傳統醫學技術合作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在中醫藥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加速縱深,對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中醫藥也是我國加強與世界溝通合作的重要紐帶。“我們應該看到中醫藥國際化的多元價值。近年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有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愛上了中醫。這是基於中醫藥不僅能夠給人類帶來健康福祉,在科技、經濟、環境、文化等領域都有獨到的價值。”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宋欣陽説,中醫藥臨床研究,最近幾年高影響因子的國際論文越來越多,形成了醫藥研究的熱點。像甘草、肉蓯蓉等中藥可以在有效改善荒漠化的同時,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藥方”。
宋欣陽還表示,中醫藥本身也是中國服務貿易的亮點,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四種形式都有體現,而且日漸成熟。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中醫藥學科中不勝枚舉,有大量的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中醫藥專業,成為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者。
外交學院俄羅斯中心秘書長張建指出,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中,傳統醫學議題設置也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在中國、美國、俄羅斯的大國外交中傳統醫學能夠發揮溝通民心、服務民生的獨特作用,俄羅斯、美國都很注重以醫療作為“巧力量”參與全球治理。對中國而言,中醫藥走出去無疑能夠起到服務外交的獨特作用,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