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圍繞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養老服務水準,廣州市一直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近日播出的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節目,以“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養老服務水準”為主題,政協委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養老機構代表等共同為此出謀劃策。
“公不應求”與“民半空置”如何解?
市政協社法委副主任駱美組織參與了之前近3個月的相關調研,他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廣州市現有189間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有59間,民辦養老機構130間。目前看,公辦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人的需求,而部分民辦的養老院卻因服務設施較弱,吸引不了老人,造成“公不應求”與“民半空置”現象。
“目前政府只能保障重大疾病,其他就要按照市場規定辦事。”市發改委人口與就業保障處負責人指出,公辦並非“當保則保”,定的價格低,會對民營的養老機構的收費空間造成壓縮,民營的價格上不去,民間養老機構的投資積極性會受挫,社會總的養老床位就不能有效供給。
廣州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網上平臺資訊顯示,14家可輪候的公辦已運營養老機構空床位總數為99張,而輪候人次達到8127人。夏鳳華委員認為,養老床位是滿足群眾養老服務需求的基本,建議市民政局開展甄選購買民辦床位的工作。
“事實上我市目前已經建立了購買床位機制。”市民政局負責人回應道,廣州市正大力推進普惠性和護理型養老床位建設,今年將護理型床位的比重提高到60%,將更多的民辦機構納入長護險、高齡照顧險的定點範圍,解決公辦與民辦不協調的問題。
夏鳳華進一步建議,應注重面向社區內高齡獨居、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解決“剛需家庭”的養老問題,同時重點升級改造一批現有的社區日托中心。
“今年我市將建設30間以上60張床位左右的,具有全托日托到府服務等功能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在養老床位緊缺的老城區,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市民政局負責人説。
參加節目的廣州市副市長黎明補充道:這些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將先在老城區佈局,希望它們能輻射周邊,並形成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進而向全市各個區推廣。
老城區老年人集聚,但寸土寸金,養老機構取得用地難,“鄰避效應”也影響養老機構建設。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心城區床位短缺。
養老服務機構代表徐麗霞説,市中心最缺養老床位,希望住建部門在政策上給予支援,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申辦民辦養老機構。
譚國戩委員建議,應重視養老規劃與人口佈局規劃等相協調與銜接的問題,增強及提升城區、住宅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在規劃到位的情況下,確保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落到實處,保證居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落地不走樣。
對此,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人表示,市住建局正在建設關於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移交的監管系統,實時掌握動態情況,督促開發商按期保質完成建設移交工作。市住建局還與民政部門做好歷史遺留問題的梳理化解工作,督促應建未建、應交未交的居住區養老服務設施儘快完成建設移交任務。
譚國戩還建議,可研究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或社會力量利用自有地塊發展養老服務機構的操作性,為多元化發展養老服務機構及設施、深化養老服務體系奠定基礎。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對此表示,廣州市正多渠道增加養老設施供給,支援利用原有房屋辦養老機構,符合條件的免於規劃許可,涉及消防、交通設施要求需要完善的,政府部門也會積極支援這些設施完善手續。
“我們也在不斷地拿出更多的公辦物業來辦公用事業,原來的空置房屋以更多的數量、更低的租金、更簡便的手續,拿出來給大家服務。新建的小區一定要建配套,要搞適老化改造、無障礙通行,已經建好的小區要不斷改造,這些工作我們都在不斷地推進。”黎明的表態讓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醫養結合”與“互助養老”齊推進
醫養結合是廣州市養老機構的發展方向。
當前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分為兩類:一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通過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協作的“功能擴展”模式;另一種,是養老院配建醫療機構或醫院配建養老機構的“功能嵌入”模式。然而,市政協在調研後發現,兩種模式都存在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未能深度融合、提供優質服務不足的問題。
鄭子殷委員建議,可參考“長者飯堂”的網格化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
廣州目前共有63家定點護理機構,平均每個區至少有一家。一些護理站未納入醫保定點的問題也引起委員關注。廣州市醫療保障局負責人對此回應,8月底,將會新增加40家定點護理機構,下一步,還將加快審批定點護理機構的速度,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政策優惠。
“遠親不如近鄰。”劉惠萍委員建議,大力發展互助養老服務,發揮身體健康的老人在社區志願服務中的作用。“作為健康老人時付出的勞動,可作為失能時享受的免費服務。”這一建議也得到了與會人員的贊同。
“養老服務關係到民生,連著民心。”黎明希望各級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大城市養老的廣州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