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上海民革組織和黨員的“7月”故事
7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標準”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
如果將整個7月視之為垃圾分類在上海這座城市的“月考”,那麼參加考試的有市民,有遊客;有工人農民,也有黨派成員。
對於關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上海民革組織和黨員來説,垃圾分類一直是他們參政履職的聚焦點之一。
2017年上海兩會期間,民革上海市委會和黨員提交了一系列與垃圾分類處置有關的提案,都被列入上海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推廣垃圾分類減量處理”提案專題組。
2018年,民革上海市委會提出的《關於推進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建議》被列入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的“美麗鄉村建設與垃圾分類處理”提案專題。提案建議著重建設末端處置場所,調整部門許可權,實現無縫銜接;重視消納並利用廢棄物的靜脈企業(進行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企業)門類發育,鼓勵支援産業發展。
“在分類工作中,也要體現強制性,不僅對單位,也要延伸至個人。”民革上海市委會認為,法規的執行要具備可操作性,當系統化的分類體系建立後,行政處罰要集中、密集地實施,“但處罰僅是一個手段,將個人不依規分類納入信用檔案,也是更為有效的規制手段”。
這些建議,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垃圾分類,同樣也是普通民革黨員的關切點。他們以社情民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
條例頒布後,如何更好地推進實施?周詩旻、張楓等民革黨員建議,增設商品標簽的垃圾分類提示資訊,完善垃圾分類App軟體及網站,以大數據分析匯總垃圾分類難點,以各種媒體渠道宣傳教育,把垃圾分類知識作為學校德育學習、社會繼續學習的新課程。
俞麗霞提出增設大型垃圾分類並出臺處理辦法,對可回收利用的廢舊電池、廢紙、瓶罐作出詳細的丟棄説明,在超市設立電池和飲料瓶的回收點;民革黨員徐紅英認為,應完善居民綠色賬戶積分制度,儘快出臺和完善垃圾分類的配套實施辦法,改進現階段公共場所已投放的垃圾收集容器。
民革上海市委會在行動,基層組織的熱情同樣很高,以專項監督、課題調研、社區服務等形式,積極投身其中。
條例實施後,民革普陀區委會組織了一次課題研討,專門請環保專家介紹垃圾分類後端處置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分享了歐盟國家垃圾分類的做法,最終,明確了《垃圾分類之後的分類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課題方向。
上海民革基層組織還組織黨員們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社會服務,為垃圾分類工作貢獻實際力量。奉賢區的民革“博愛”志願服務隊在社區組織了垃圾分類創意集市活動,以舊物手工DIY改造、塗鴉環保袋、垃圾分類玩偶互動遊戲等形式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深受好評。
推行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上海民革組織和黨員們都表示,將一如既往為助力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貢獻力量。(吉朋曉 張小樂 記者 顧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