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通過自身的協商民主機制運作開啟民主回應進程。回應性治理過程的開啟,將減輕或降低民眾要求與政府行為之間的張力。民主治理回應性體現在人民政協運作機制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
今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人民政協制度奠定了新中國成立的基礎,隨著新中國的發展而發展。從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解釋人民政協制度産生和演進,對在新時代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大有益處。
人民政協組織:從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到愛國統一戰線
認識人民政協的由來和産生的歷史,是分析其發展的前提。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歷史上,“政治協商會議”緣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此為契機,為爭取中國和平民主的前途而産生。這一會議或組織名稱的擬定有一個從黨派會議—政治會議—政治協商會議的過程。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的歷史價值在於確定了當時戰後中國的民主改革原則與走向和平民主的政治路線圖。雖然政協五項決議很快被國民黨撕毀,但“政治協商會議”這一組織形式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因此從“維護政協決議”到“重開政協”,從“五一口號”的發佈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從新政協的籌備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協商國是”是期間各個方面各項工作的主題。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人民政協從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到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有著內在的歷史發展邏輯。人民政協作為政治組織以協商國是而成立,為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進行協商而發展。
人民政協機構:從協商建國到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
1946年1月召開的舊政治協商會議,主要參與者是政黨。其時,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雖然寫進了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所達成的“雙十協定”,但國民黨並不願意召開並多方掣肘。中國共産黨在政協代表名額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由四方36人協商妥協到五方38人,這樣舊政治協商會議才得以順利召開。1948年中共中央的“五一口號”,也是以各民主黨派為主要號召對象。新政協籌備過程中,各民主黨派就建立新的國家政權的性質、組織原則、內外方針、施政綱領、指導思想等等暢所欲言,發表意見,真正實現了協商建國。新中國成立至今,人民政協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體現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勢和重要特點。
人民政協制度:從民主建政到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
人民政協成立之初協商建國、民主建政的歷史,決定了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政治底色,對民主有一個根據黨和國家的實踐逐步在理論上深化的認識過程。民主有著豐富的內涵,第一,它是原理體系:人的尊嚴原理、平等原理、自由原理、主權在民原理。第二,民主又是原則體系:討論原則、妥協原則、多數原則。第三,民主是一系列的制度,制度的作用是規定和規範各政治主體的産生方式、行為方式、地位作用及相互關係。第四,民主在實踐層面表現為一系列的行為過程:政治參與行為、利益表達行為、選舉行為、決策行為、決策實施行為的過程。第五,民主是寬容的心態和遵守規則的習慣,身份和習慣上的平等是民主社會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狀態和社會風氣。人民政協所體現的民主形式,以協商為特點,正是民主原理和原則的體現。民主政治是具體的與國家國情相結合的政治,任何國家的政治都由本國的國情現狀、歷史傳統、文化積澱、民族構成等因素所決定。同樣的政治制度在不同國家有多種模式,成功的民主政治一定體現自身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講,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是我國的專門協商機構。
在國家制度結構中的地位:從參與國家機構創立到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國家制度結構來看人民政協是一個重要的視角。70年前,在中國共産黨的召集和主持下,通過各方面的政治協商,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政權。到今天,經過70年的歷史發展,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確定人民政協的地位和性質任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人民政協理論的一大創新。
從全球各國治理來看,如何在複雜多元的現代環境中回應公民的需求與期望,已經成為當代政黨政治民主治理的最大挑戰。在國家治理方面,人民政協擔當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民主治理的第一步是回應民眾的政治和利益訴求。民主治理的回應性是通過以政策議程為中心的雙邊進程而獲得的:一方面是公民的廣泛參與,進行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有效回應。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才能造就國家治理的回應能力,這樣使得各種社會政治問題在國家制度框架內有效解決,從而維持社會政治的穩定。應該看到,社會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表達與最後政府的政策供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而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通過自身的協商民主機制運作開啟民主回應進程。回應性治理過程的開啟,將減輕或降低民眾要求與政府行為之間的張力。民主治理回應性體現在人民政協運作機制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比如政協委員的提案涉及社會民眾關注的焦點,提出過程及政府回應過程都會被社會廣泛關注,通過國家級在內的各級各種媒體傳播的影響,政策建議可為社會大眾所了解和接受。同時,人民政協的全體會議、常委會會議、協商座談會等活動圍繞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難點問題和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所進行的協商討論,為黨委政府決策和施政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政協在推動加強國家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準方面地位重要,具有其他政治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制度:從因時而制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協是産生於民主革命歷史發展過程中並深深植根于中國基本國情的政治制度。它既不是單純的人為設計或主觀選擇的産物,也不是單純的自然生長的産物,而是在歷史發展中,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合作共同奮鬥的結果,是中國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的産物,同時也是中國共産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和中國人民的政治創造。這一歷史必然性包含著許多因素:當時國民黨壟斷政治權力、武力鎮壓共産黨與打壓各民主黨派;壟斷資本與民爭利、強取豪奪經濟資源;中國共産黨對人民民主革命正確的政治領導,制定和實施正確恰當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政治智慧和社會各界的理性選擇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説,以前我們從歷史的縱向看人民政協制度,那麼70年後的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人民政協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通過與各國的政治制度進行橫向比較而言的。人民政協制度在世界各國政治制度之林中,獨樹一幟並傲然挺立。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兼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