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試點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機制

發佈時間: 2019-07-19 08:51:11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黃哲程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近日,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遠洋沁山水南社區,工作人員將居民送來的垃圾進行稱重積分。記者 王飛 攝

  為提高分類效果,北京計劃在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內試點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機制,下一步將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借助這一懲戒機制,提升居民分類意識和分類成效。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還將建立“綠色車隊”,將運輸車輛顏色、車身標準、標誌、電話、單位統一,與各品類垃圾桶顏色一致,便於公眾監督。

  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城管委獲悉,目前,北京共有224個街鄉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累計創建數量佔全市街鄉總數的60%,2020年開展示範片區創建的街鄉佔比將達到90%以上。未來,黨政機關、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機構、商業辦公樓、旅遊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將逐步實現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

  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正在接受“嚴考”

  2017年,北京開始以街鄉為單元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北京市垃圾分類治理促進中心副主任孫綠介紹,街鄉在組織開展示範片區創建時,會對片區內基礎資訊進行普查、建立臺賬,摸清示範片區的建築、人口、垃圾分類責任主體等底數情況,因地制宜確定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方式,優化垃圾分類桶站設置和管理。

  今年6月起,北京陸續對16個提交驗收申請的垃圾分類示範片區開展驗收。驗收標準分10大類、21小類,責任主體覆蓋率、垃圾分類知曉率、廚余垃圾分出品質合格率、全品類垃圾的規範管理情況、垃圾處理全流程管理情況,都是驗收的重要指標。

  此外,北京對生活垃圾産生、收運和處置單位違規現象的執法檢查力度也在增強。2017年至今,北京市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07萬人次,檢查企事業單位34.6萬家,立案處罰1.34萬起,罰款1515萬元。2018年,北京進入專門處理設施的廚余垃圾達到17.02萬噸,同比增長58.2%。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抓緊修訂

  孫綠介紹,為提高分類效果,北京計劃在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內試點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的機制,下一步將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借助這一懲戒機制,提升居民分類意識和分類成效。

  此外,為保障生活垃圾不被“混裝混運”,北京還將研究制定垃圾運輸管理辦法和各品類垃圾運輸車輛標準。建立“綠色車隊”,將運輸車輛顏色、車身標準、標誌、電話、單位統一,與各品類垃圾桶顏色一致,便於公眾識別監督;建立分類運輸車輛身份識別、行駛軌跡、重量變化等資訊實時監控系統;實施密閉式清潔站分選、分揀等功能性改造。

  在垃圾分類模式上,北京將建立精簡高效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把設置分類垃圾桶作為投放基礎模式。為限制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使用,還將推動快遞包裝回收。各小區醒目位置要公示垃圾分類投放設施的分佈點位、投放時間,以及各類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責任單位名稱、收運負責人、收運時間等資訊。黨政機關、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機構、商業辦公樓、旅遊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將逐步實現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

  此外,《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草案)》正在抓緊修訂完善。

  ■ 探訪

  多個街區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遠洋沁山水南社區,該社區設立了一個垃圾分類投放積分站,站內擺放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類垃圾桶。垃圾桶旁搭建了一個小屋,窗上貼了一張廚余垃圾積分兌換物品表,小屋外擺著一個臺秤。

  上午10點左右,居民梅女士來到垃圾站點,將一袋廚余垃圾放在臺秤上,現場垃圾分類指導員為其稱重。“1.25公斤廚余垃圾,記3分。”指導員把梅女士的積分IC卡在手持設備上一刷,積分錄入了梅女士的賬戶。

  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王健介紹,居民投放1公斤以上分類的廚余垃圾記3分,1公斤以下的記2分,每天上限3分,每月滿分80分。每個月社區會根據居民累積的分值數,贈送不同的物品,包括鞋刷、毛巾、垃圾袋等日用品。其中,兌換鞋刷需要20分,垃圾袋、香皂40分。

  “採用積分兌換,主要為了鼓勵居民自主進行垃圾分類。”負責八寶山街道垃圾分類事務的趙岩介紹。記者了解到,“積分兌換”已成為多個街道和社區引導垃圾分類的方法。在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新怡家園小區、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遠洋沁山水南社區、朝陽區勁松五區,記者都看到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站點。

  石景山區城管委固廢辦主任佟傳平介紹,從2010年起至2018年12月,石景山區9個街道所轄150個社區、360個居住小區,已全部開展垃圾分類,實現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全覆蓋。全區廚余垃圾分類收集及運輸車共有90輛,用於各小區廚余垃圾至分類垃圾樓,以及垃圾樓至處理設施的分類收運。全區廚余垃圾日均分出45噸。

  ■ 聲音

  提高垃圾分類科技水準 借鑒“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同濟大學迴圈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認為,垃圾分類目前已經家喻戶曉,接下來要進入深層次的攻堅戰。

  杜歡政認為,垃圾分類推行過程中涉及物業公司、保潔人員、廢品回收人員、垃圾清運隊、拾荒者、垃圾處理廠等眾多利益主體,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導致利益關係難平衡,垃圾分類實際推行遇阻。

  “垃圾分類是準公共物品,完全靠政府會失靈,完全靠市場也會失效。”杜歡政認為,目前垃圾分類的産業鏈難以盈利,市場機制建不起來,企業不願意進來。想讓垃圾分類的産業鏈盈利,需要政策與法律的引導,需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以及社會動員的良性互動。

  其中,制度設計決定成敗。杜歡政説,垃圾分類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系統思考和系統解決”,因此垃圾分類的制度尤其要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此外,要強化資訊科技在垃圾分類全程體系中的應用。杜歡政建議,政府應加強與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及相關企業的合作,推廣垃圾分類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圍繞關鍵環節,需加大科技攻關,逐步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車輛裝備、轉机設施、分揀設備、資源化利用設施、末端處置設施的技術水準和科技含量,並積極應用人工智慧技術。

  杜歡政説,國際社會的垃圾分類經驗也可借鑒,如日本推行的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除了一些特定的公共場所,日本的街道上一般看不到垃圾桶,居民産生的垃圾全部要帶回家。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限制,導致居民如果錯過了某一種垃圾的投放時間,就要等到下一週,久而久之家裏的垃圾會堆積如山,這一模式迫使人們養成良好的垃圾投放習慣。“這是日本政府為了保持街道清潔而採取的一項強硬措施,效果顯而易見。”

  不過,日本細緻的分類方法不能照搬到中國,實行起來困難,需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符合中國實情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改進相關法律規章制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現。(記者 黃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