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聯智庫為中美貿易戰“支招”

發佈時間: 2019-07-17 10:02:00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蔡夢吟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打了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即將重啟新一輪談判。此前,中美雙方曾幾度重啟談判,最終都因美方臨時加碼不歡而散。面對貿易之爭背後的科技之爭、國運之爭,我們該怎樣提高自身的“抗擊打”能力?如何凝聚青年勇擔大任、苦練本領?

日前,由全國青聯秘書處主辦、以“從中美貿易摩擦看科技創新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首次“青聯思享匯”活動在京舉行。全國青聯副主席、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奇巴圖,全國青聯秘書處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全國青聯經濟、科技、社科、新聞、法律、技能人才等界別的新老委員、中青科協會員50余人參加活動。

中美貿易戰就是硬科技戰

從中興事件到美國商務部新增技術封鎖44家中企,再到華為事件,以及前段時間美國商務部又把30家中國企業列入“危險清單”,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這幾輪制裁可謂圖窮匕見、意圖明顯,就是要“卡脖”我國核心關鍵技術。用中青科協會員、陜西光電子積體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米磊的話説,這一招對於我國創新驅動發展來説“狠、穩、準”,非常致命。

米磊認為,當前我國正在經歷3個錯綜交織的歷史性轉捩點:一是全球科技的轉捩點,60年一遇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已經到來;二是中國自身的轉捩點,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正在從人口紅利走向創新紅利;三是百年一遇的世界格局的轉捩點,中國將重回世界之巔。這三個歷史性的轉捩點共同的內在驅動力,就是以硬科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

在這個歷史轉捩點,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已經超過貿易戰範疇,其真實意圖是遏制我國科技創新和大國崛起,保持其全球經濟和科技“霸主”地位,本質上是科技創新之爭,核心是一場持久的硬科技之戰。

美國的手段其實似曾相識,“美國在兩次擊敗‘世界老二’(即蘇聯、日本)的過程中都用了三板斧:金融戰、經濟戰、科技戰,其中科技戰是決勝的關鍵因素。”米磊説。上世紀90年代,美國通過資訊産業革命把日本甩在了身後,而短短20多年後,中國就在以5G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産業革命中呈領先之勢。

不少人期待中美貿易談判能迎來“雙贏”的結果,但審慎樂觀十分必要。全國青聯委員、清華大學網際網路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教授認為,特朗普的策略很有可能是“雙輸”,這是一種商業思維,“只要能把對手幹掉,輸多少我都願意;只要我能活下來,下面的世界就是我的”。

全國青聯委員、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徐穎研究員表示,中美貿易戰中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對美國的依賴問題,這個依賴除了農産品依賴、市場依賴、美元體系依賴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技術依賴。“我們在很多高端科技領域中的核心關鍵部件仍依賴於美國,造成了我國科技發展的被動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更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獨立自主發展我國的核心科技,是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必須用創新的模式搞創新

“貿易戰當前,大家把各自的企業做好,讓中國更多的行業領域在世界領先,就是在履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全國青聯常委、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強調。

“我們要做引領行業革命性的創新,拿出別人沒見過的‘武器’,才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讓中國産業順利拓展、又贏得別人尊重。”王兵説。

這讓中青科協理事、中國科學院工程師、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聯盟主席王猛想起了不久前外國同行投來的驚嘆眼神。

6月25日,一直提倡通過加強中歐合作在貿易戰中“突圍”的王猛,作為召集人出席了中國、英國、芬蘭三國地質調查局在南京召開的“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規劃”會議。英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了解了我國上海、雄安等地的地下空間利用和地熱利用等“地下智慧城市”技術後,一臉震驚地對王猛説:“中國地下空間的利用水準,已經遠遠超過所有歐洲國家”。而這背後,是我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研究人員數年的潛心研發。

全國青聯常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表示,近年來,我國科研領域在經費投入、研究隊伍和成果産出方面已經呈現出逐年遞增的大好局面。不過,王秀傑指出,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仍面臨著諸多桎梏:第一,缺乏科研自信,導致對自主創新項目的遏制和“自殺”。在許多項目評審中,國內外是否有同類的研究是重要評價標準之一,這導致很多科研人員不得不追蹤模倣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科研人員自身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導致大量平庸研究成果。第三,科研與市場需求兩張皮。第四,科研評價指標對於第一作者過分關注,導致科研人員和研究機構都不願意擔任配角,很難開展合作。

研發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發成果。擁有4000多項國家專利的北新建材,設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也鼓勵任何一位員工發起研究課題。符合公司戰略研發專項的、5000萬元以下的研發項目,無需公司總部事先審批,只需要事後審計,“只要你用心做課題研發,只要沒有貪污腐敗,研發失敗了也不會追究問責”。王兵相信,企業必須用創新的模式搞創新,“舍得花錢、舍得放手,才能推動科技創新,才能在貿易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塑造誰?讓中國青年書寫答案

為國創新,青年當勇擔大任。然而,年輕人中存在的一些浮躁現象,令許多與會委員擔憂。

中青科協理事、珠海雲洲智慧科技董事長張雲飛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己當年在深圳一所重點高中讀書,畢業十幾年後回頭看,95%的同學不管是學醫、學理工科的,現在都在做金融。難道最聰明的年輕人都去做金融了?

“資本是跟著概念走的。”張雲飛指出,人工智慧、區塊鏈、比特幣等概念都曾掀起資本的狂潮,但往往是曇花一現。比如被熱炒的共用汽車概念,最終就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人人都幻想掙快錢、一夜暴富,這對青年是怎樣的導向?”張雲飛擔憂地説。

米磊的一個比喻引起了現場許多委員的共鳴:“硬科技是骨頭,實體經濟是肌肉,虛擬經濟是脂肪,金融是血液。”如果一個國家把金融都流向了“脂肪”,可想而知,那就是一個虛胖的大胖子,可以被人一拳打倒。“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硬科技,這個國家就沒有脊梁、沒有骨頭!”

硬科技之戰,不僅是科技本身之戰,更是精神理念之戰。米磊認為,硬科技作為一場持久戰,需要全國各創新主體、廣大青年以骨氣和志氣為支撐,沉下心來深耕細作;國家應該倡導和鼓勵青年培養“把一件事情踏踏實實做到極致”的精神,“把一個小的産品做到世界第一”的精神,而不是鼓勵大家去做一些看似“很大、很時髦”,卻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事情。

引領青年投身科研創新,王兵的經驗是,“最大程度激發青年自我實現的榮譽感”。

米磊呼籲更多青年投身硬科技創業,並期待政府加大支援。“硬科技創業跟網際網路不一樣,需要非常多的儀器設備”,這就需要政府打造生態,把全社會團結起來,整合各種資源投入到科技創新中,才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持續的創新能力,來自於持續的創新人才培養,這也在倒逼我國的教育改革。王秀傑指出,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扭轉小學、中學、大學階段過度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保證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塑造了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塑造了德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塑造了美國,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塑造誰?這個答案要由中國的青年一代努力書寫。”李曉東説。

本次活動由全國青聯經濟、科技、社科界別和中青科協聯合承辦。據悉,“青聯思享匯”活動還將陸續舉辦,將以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為宗旨,推動各界別青聯委員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優勢,打造反映青年心聲、加強社會倡導、積極建言獻策的組織化工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