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中:強基層揚優勢,彰顯中醫藥惠民成效

發佈時間: 2019-07-09 18:43:46 | 來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今年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確保只增不減。”“堅持預防為主,將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於村和社區,務必讓基層群眾受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飽含民生情懷,字裏行間都在為民謀福祉,這讓全國政協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席馬建中深受觸動。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其目的也是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福祉。”馬建中認為,應圍繞中醫藥“三個作用”,築牢基層服務網底,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滿足人們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中醫藥需求,充分彰顯中醫藥惠民成效。

強基層補短板

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2017年底,全國已有98.2%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6.0%的鄉鎮衛生院、85.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6.4%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在近日公佈的一則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簡報上,這組數據格外亮眼。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振興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中醫藥服務可及性顯著增強,中醫藥服務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和家庭,變得更可及、更可得、更方便、更有效。”馬建中認為,成績催人奮進,但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還比較大。

針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仍較薄弱的問題,馬建中心裏有一劑“處方”: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繼續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通過扶優建強一批縣級中醫醫院,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強中醫館、國醫堂建設,推廣多種中醫藥方法和手段綜合使用的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在馬建中看來,人才是這劑處方的“君藥”,是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基礎和保障。馬建中建議,著力提高基層中醫藥人才待遇,促進中醫藥人才有序流動到基層;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為基層培養更多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加強對基層中醫藥服務人員的在職培訓和學歷教育,讓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更壯大。

聚焦“三個作用”

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當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來臨,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勢在必行。

“在這一背景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和優化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馬建中建議,深入總結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的經驗和做法,加快建立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讓中醫藥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加強康復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一批中醫康復高地,加快形成融合中西醫優勢的中國康復醫學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需求。

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其特色優勢也應得到充分挖掘。“以骨折為例,用小夾板加手法治療效果非常好,與手術治療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後遺症少的優點,更能大幅降低治療費用。”馬建中指出,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相對低廉。應在疾病防治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架橋梁定標準

中醫藥走出去行穩致遠

“中醫藥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伴隨早期的商貿活動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態成為沿線民眾共用共建的衛生資源。”談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今年的工作部署,馬建中表示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架橋梁,通過世界中聯平臺,加強世界各國中醫藥學術團體的交流與合作,凝聚廣泛力量,畫好同心圓;二是定標準,組織制定中醫藥相關標準,通過國際規則使之成為國際標準,促進中醫藥融入各國醫學體系;三是揚文化,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推動中醫藥納入雙多邊人文交流活動中,使中醫藥成為民心相通的一張名片。

馬建中表示,支援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是新時代對中醫藥人的使命召喚。全體中醫藥人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中醫藥的重要論述,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奮力開創新時代中醫藥振興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