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問題在哪兒

發佈時間: 2019-07-09 18:43:59 | 來源: 人民網-生命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開欄的話: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需求也逐漸加劇,如何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亟需破題。去年5月,《生命時報》攜手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博士,共同打造中國第一個養老對話視頻節目——《丹説養老》。我們將用10年,對話100位資深養老産業人士,通過對各地養老機構的深度採訪,聚焦養老難點,用專業視角抽絲剝繭,推動和見證中國養老産業的發展。從本期起,本版特別推出“丹説養老”養老産業研究專欄,陸續剖析百姓關心的養老熱點話題,分享多種多樣的養老照護模式。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60歲以上人口過億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老年市場。1999年底,60歲以上老人超過總人口10%,我國正式踏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為1.3億,2010年達到1.77億,2015年超過2億。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4億,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7%。未來10年,每年將有1000萬人口跑步進入老年人隊伍。2030年將突破3億,2050年將超過4億,達到峰頂,總人口占比將超過33%。

屆時,大街上每10個人中就會見到3個白髮蒼蒼的老人。“421”(4個老人、1對夫妻、1個孩子)的情景有可能変為“8421”。老齡人口數量之大、增長速度之快,非常驚人。另一方面,我國在1999年底進入老齡化社會時,每人平均GDP不到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每人平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因此,我國老齡化現狀不但數量大、速度快,而且還是“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同時,老年群體又是慢病群體,所以需要的醫療資源和照護資源也是巨大的。

目前,養老産業發展已蓬勃興起,各路資金、人馬開始進入。但是,發展並不順利,還存在著很多障礙和困難。

宏觀層面,政策難落地。近幾年,中央及地方先後出臺了上百個鼓勵支援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發展的政策,也配合整個經濟形勢,提出了“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放管服”等重要舉措。然而,中央、省市、區縣對各項政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少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相關政策落地實施起來很難,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地塊方面,地方政府不願意把好的地塊拿出來做養老,而差的地塊不適宜做養老。收費方面,由於地價虛高、建造成本無法滿足普通民眾承受力,因而把高收費轉嫁給老人。設施方面,舊樓改造難度大、結構往往不符合養老規範要求且改造成本高、消防難過關。過去許多中低收費的養老機構不規範、未註冊、小散亂,沒有通過政策的幫助協調而走上正規經營之路,而是被粗暴關停。同時,這也倒逼市場走向“高大上”,中低收入群體無法進入養老機構。此外,水電等能耗方面,往往按商業價格使用,難以尋求民用價格。稅收及相關政府支援方面,申請社會組織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能獲得政府許多支援,如免稅、各種補貼及獎勵等;而在工商註冊辦營利性養老機構,能獲得的支援很有限,甚至沒有,所以企業負擔很重。

中觀層面,供需不吻合。多數百姓需要的是就近、便捷、平價的養老服務,即社區居家養老,而大型城市郊外大盤卻蓬勃興起。護理型養老機構和設施是市場的剛性需求,而機構服務多只針對活力長者。老年住宅和設施的設計規劃,缺乏老年群體參與,也缺乏運營者參與。以房地産思維做養老,希望掙快錢、快掙錢的觀念做法尚未扭轉。奢華酒店式養老機構,缺乏“家”的感覺和溫暖。

微觀層面,市場觀念亟待改變。中國傳統觀念“養兒防老”“進養老院是兒女不孝”依然嚴重。寧可拖累子女,也不願獨立自主、尋求社會服務,為了“面子”使家庭陷入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老年群體不願為自己花錢、過分節儉的做派短期內仍難改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老年消費及養老産業的發展。當然,最重要和突出的還是人才問題。養老服務業的專業性、高難度,一直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識。在很多人心中,養老服務與家政服務在同一水準,年輕人幹養老是很沒面子的工作。社會地位低下、工作壓力大、收入低,一直是養老服務業發展中無法突破的“三座大山”。以上矛盾問題不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就不單是老年群體自身的問題,而會導致巨大的社會問題。因此,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養老産業,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必鬚髮展;不是要不要重視,而是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