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記事

發佈時間: 2019-07-05 13:23:5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林儀;揭春雁 | 責任編輯: 王靜

6月24日,暴雨席捲廣州。下午兩點多,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冒雨趕到省政協會議室。她此行是赴省長馬興瑞之約——參加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今天的協商議題是“廣東質造”。作為格力“掌門人”,董明珠對這個話題尤其關注。

今天是粵商們與省長的第四次“約會”。從首次舉辦至今,近百名粵商代表參加了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其中,不乏王傳福、蘇志剛、董明珠等傳統産業的大咖,也有馬化騰、袁玉宇、吳豐禮等新興産業的創業者。經由這一場場盛大而務實的“約會”,數以千計的建議化作政策的及時雨,灑向轉型升級的廣東企業,振奮了南粵的經濟脈搏。

■政企共謀“廣東質造”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提出,廣東要加快建立高標準的品質管理體系,以高標準、嚴監管打造高品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衝刺的槍聲響起,“廣東質造”的主角———企業整裝待發。

“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我還期盼與大家有這樣的交流。”座談開始,馬興瑞一句話又打開粵商代表們的話匣子——

“當前,廣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是品質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已是第二次參加“粵商·省長面對面座談會”,談品質這件事,她的底氣很足。

董明珠説,品質對企業來説就是生命,在高品質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企業要自立,練好內功。

格力電器1000個實驗室,18萬平方米專門研發的基地,1.6萬名研發人員……因為“品質至上”,格力電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有技術含量的産品才是高品質的産品。”全國政協委員、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接過話題,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則要靠科技創新,企業不僅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和核心技術的研發,還需要建立研發創新、加工工藝、産品供應鏈品質管理等一整套的品質創新體系。

“企業的産品品質和服務品質,跟企業家‘一把手’的文化品質、技術品質、管理品質是最緊密相關的。”馬興瑞此處回應道,企業是産品品質管理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主體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粵商精神,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品質管理、強化品牌培育,努力提升産品品質和核心競爭力。

企業和政府,是“廣東質造”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我們希望更公平的營商環境。”粵商代表們認為,當前,舊體制管理新經濟、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依然是企業家們頗為頭痛的問題。

為此,董明珠呼籲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和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讓企業用心研發出的專利技術産生更大的價值,促進更多創新型企業的誕生。劉偉希望政府要營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給民營企業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服務更多的試驗機會,讓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廣州炫丹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昌建議制定更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

馬興瑞當場表態,要聚焦企業關切,改革創新品質治理模式,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探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先進標準體系,營造公平公正的品質發展環境。

“廣東是製造業生産大省,但還不是標準制定和引領發展的大省。”在為協商座談會準備的前期調研中,省政協經濟委主任王珺作為調研組組長,走訪了省內外各地,並與數十位企業家座談交流。

制定標準者才有話語權。2018年,廣東制定國際標準只有26項;以廣東省為主制定的國家標準只有84項,全國排名第19;廣東省規模以上認證機構僅有19家,比上海少13家,約為北京的1/5(90家)……省政協調研報告中的這些數據“無情”地擊中了廣東省品質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痛點。

“檢不了、檢不準”的問題讓粵商代表大呼“扎心”。省政協委員、香港建濤集團執行董事張廣軍建議通過加強品質目標管理互建和粵港品質領域的交流合作,推行“一個標準、一次認證、全球推行的檢測認證體系”,共同促進廣東品質強省建設。

窗外,暴雨依然。協商中的企業家心中已然燦爛。強化以政府“保底線”為基礎的品質嚴監管,完善以競爭中性原則為核心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品質生産體系,強化以標準銜接為引領的灣區品質規則對接……3個小時,一個個高品質建議在對話中凝練出來,一項項的新對策在協商中逐漸成形。

■政協協商民主的粵實踐

粵商·省長面對面誕生於2017年初馬興瑞的一次政協走訪。如何發揮政協平臺作用,在弘揚粵商精神、提振粵商發展信心方面凝聚智慧力量,推動廣東經濟加快轉型升級?馬興瑞與省政協主席王榮商議並達成共識。

經過數月廣泛諮詢、各方調研、精心謀劃,首次“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當年7月19日在省政協“閃亮登場”。2018年,頗受好評的“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固定下來。每年上下半年圍繞不同的主題各舉辦一次。從民營經濟到實體經濟,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産品和服務品質,“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緊扣粵商和省政府共同關注的主題,開展政企協商溝通,推動制定出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

馬興瑞對辦好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高度重視,從議題選擇到議程安排都給予了有力指導。數次實踐探索後,“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逐漸走向成熟、形成機制———活動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由省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實地調研;協商對話階段,由省長與粵商代表面對面交流協商,增進共識;成果轉化階段,省政府落實辦理協商成果,省政協跟蹤監督落實情況。

“名稱上,把‘粵商’放在‘省長’之前,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的定位。座談會現場從座位安排到發言程式,都貫穿了平等溝通的理念,雙方互動也是把切實解決問題和平等交流資訊放在首位。協商座談會氣氛熱烈,討論深入,彰顯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精神內核,是政協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作為座談會組織者,省政協秘書長吳偉鵬形容,每期座談會都是一次全新的學習過程。

廣東省去年出臺的“民營經濟十條”中,明確提到“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主要領導與企業家面對面協商機制”,標誌著這一機制在廣東全省推開,成為基層政協豐富協商民主形式、做實“有為政協”的最佳方案。

韶關、茂名、肇慶、三水等市縣(區)陸續開展了政企面對面協商。6月12日,佛山市三水區舉辦首次“淼商·區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14位企業家代表與區長就推動三水經濟高品質發展議題,面對面坦誠交流、協商建言。

■粵協商成果提振粵商信心

“活動非常有意義,作用也很大。政府主要領導和企業家代表能直面溝通,共同把脈和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議事平臺。”省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達連續參加兩次“粵商·省長面對面座談會”,作為澳門籍企業家,他關注的如何帶動澳門企業積極融入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在協商中得到答案。

2017年,省政府把協商座談會成果吸納進8月頒發的《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實體經濟十條”政策中,提出降低企業稅收負擔、用地成本、社會保險成本、用地成本、運輸成本等10項重大舉措,當年推動全省企業減負2600億元,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2018年6月7日,上半年的協商座談會結束不到1個月,省政府分管副省長陳良賢就率隊到省政協,通報協商座談會所提問題和意見建議吸納情況。協商成果被整理成《情況彙報》,從發展環境、發揮政府作用、科技創新、人才用工政策、融資貸款、稅費、房地産企業轉型發展等12方面提出的意見建議,被吸納進廣東省“民營經濟十條”中,有力推動了廣東省民營經濟的有序發展。

2018年下半年的協商會,企業家們提出在粵港澳合作方面辦出特色、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11條建議,被省委、省政府吸納到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和有關文件法規中,轉化為推動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舉措。

“省長每次都把意見匯總後,要求有關部門逐一落實。所以我們這個協商機制不是圖熱鬧而已,而是實實在在地推動工作。”王榮表示,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是省政府、省政協共同打造的協商民主特色品牌,是廣東省政企協商機制的重要平臺。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協商座談會在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推動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生動展現了富有廣東特色的協商民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