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譚雯娟:助聽障者追夢

發佈時間: 2019-07-02 09:53:30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雷宇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位於武漢市江岸區苗栗路路口的“喜鵲”麵包店裏,一名顧客指了指櫃檯裏的全麥麵包,櫃檯後的店員小卉微笑著做出“OK”手勢並迅速打包收銀,全程寂靜無聲卻溫馨和諧。

小卉是一名聽障人士,得益於80後老闆譚雯娟提供的愛心崗位,工作了一年半的她不僅能自食其力,還在這家武漢市內唯一的“無聲麵包店”裏“找到了家一樣的感覺”。

近日,譚雯娟在團武漢市委開展的“爭做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題活動中脫穎而出,並作為“武漢青年講師團”首批四位成員之一登臺演講,她和“無聲麵包店”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曉。

2015年9月,在一次烘焙主題的社工活動裏,譚婷接觸到了聽障人士這一群體,“當他們一臉笑意,捧著做好的點心讓我試吃的時候,我被感動了,被他們積極主動、樂觀的生活態度打動,那是我迄今為止吃過的最好吃的點心之一”。

能不能幫幫這個在社會上很受忽視甚至受歧視的群體?這個兩歲孩子的母親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開一家“無聲麵包店”。

譚雯娟發現,國內純公益的同類麵包店成本高,發展面臨瓶頸,她決心跳出“公益怪圈”,通過市場營利維持自身發展,“顧客能吃到好吃又健康的蛋糕,我們又能夠靠利潤支撐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一舉兩得”。

“喜鵲”是譚雯娟思前想後才定下的店名——喜鵲很熱鬧很喜氣,嘰嘰喳喳,這些有聽力障礙的人們雖然無聲但內心豐富而火熱。

2018年初,“喜鵲”麵包店正式營業了。開店至今,先後有6位聽障者到這裡工作。

小卉是伴隨“喜鵲”成長起來的一名聽障員工。畢業于長春大學動漫專業的她曾在就業時處處受阻,原供職于一家動畫公司,但由於交流不暢,出片效率低,掙不到多少錢。

面試通過紙筆完成,3個多小時的交流中,譚雯娟發現這個姑娘“從骨子裏透露著自信”。她順利過關,來店裏負責打包、收銀,學習烘焙。

譚雯娟在麵包店收銀臺旁貼上暖心提示:部分員工是聽障人士,效率可能降低,希望予以耐心。

不過,意外也時有發生。曾有店員沒明白顧客的意思,顧客不耐煩地連説三遍“我要三明治”。譚雯娟提醒他們,“遇到處理不了的事情不要慌張,及時在群裏通知。”

但她們收穫更多的是溫暖和信心。有位70多歲的奶奶,在廣播裏聽到對“喜鵲”的介紹後,專門坐3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鼓勵她們。一位視障孩子的母親常來這裡,從店員臉上洋溢的笑容裏找到希望。

“打鐵還需自身硬。”譚雯娟希望每一個來“喜鵲”的人是來買好吃的麵包,而不是出於同情。

無聲者學習烘焙的一大障礙是聽不到烤箱提示音,火候控制不好,很容易燙傷。她們就用笨辦法,頻繁回頭看烤箱,漸漸掌握了使用技巧。

即便在遇到“經濟危機”發不出工資的4個月裏,也沒有一個店員離開。

那是去年5月到9月的麵包店淡季,營業額最少的一天只有90多元。其實早在開店前譚雯娟就有過預想,如果經營不善,手上的資金最多能維持一年開支,一年後“關門找工作”。

幸運的是,“中秋節”促銷讓“喜鵲”重煥生機。如今“喜鵲”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已具備相對穩定的客源,並承接部分團體的線上訂單,“經濟危機”成為過去式。

回想起來,艱難時期大家的默默支援讓譚雯娟感動。但是,更讓她感動的是店員的成長。

一開始,小卉4個小時只能做出6罐小餅乾,而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看到“晚上下班仍不想走”的小卉工作得很快樂,操勞多年的奶奶也終於放心了。

也有人學有所成回老家開店,這讓譚雯娟很欣慰。正如每個人面試到最後都會被問到,“有沒有自己的夢想”。

譚雯娟覺得,人不應該因為自己先天的不足而放棄擁有夢想的權利,“‘喜鵲’是一個開始的地方,不是永久的避風港”。

閒暇時,他們會定期參加公益活動,在七八十人的微信群裏推廣“手語小課堂”,組織聽障者線下開展“無聲讀書會”,幫助大家與人交往、融入社會。譚雯娟鼓勵大家,哪怕只看了幾頁,有感悟、有反思,這就是進步。

店員們把譚雯娟的默默付出看在眼裏,也將感恩之情常懷心上。

上個月過生日時,譚雯娟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那是一個黑色硬紙本,上面貼著一年來的各種照片,寫滿了大家對譚雯娟的感謝。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聽力障礙人群高達2780萬,交流障礙成為他們融入社會的攔路虎。譚雯娟覺得自己的試驗或許提供了一種可能,如果每個人不吝惜小小的善意,“就可能讓更多的聽障者有尊嚴地就業”。(劉振興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