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現場”搬進會場 ——武漢市政協首次監督性常委會議緊盯問題落實督察

發佈時間: 2019-06-26 15:31:40 | 來源: 人民政協網 | 作者: 毛麗萍 焦陽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視頻畫面中,微風從河面輕輕拂過,泛起層層波紋,湖岸綠樹成行,綠道成環。“大家好,我身後就是馬影河,它是武漢市漢南區的母親河,也是漢南最大的天然河流。”站在馬影河畔,武漢市政協委員、漢南區政協副主席龍仙桃通過視頻連線,向參加武漢市政協十三屆十六次常委會議的人員展示著馬影河生態環境整治後的變化。

這一幕是6月19日武漢市政協十三屆十六次常委會議上開展遠端協商的生動場景。此次會議是武漢市政協首次組織召開監督性常委會議,圍繞《關於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進生態化大武漢建設的建議案》辦理開展議政協商。

2016年以來,武漢市先後經歷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湖北省環境保護督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回頭看”,分別領受整改任務54項、57項、27項。為了助推武漢市紮實做好環保督查整改“後半篇文章”,今年初,武漢市政協全會通過了《關於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進生態化大武漢建設的建議案》。該建議案緊盯中央和湖北省環保督查反饋的問題,結合武漢市整改方案提出建議。

“市生態環境局作為建議案的主辦單位,會同市發改委、市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等相關市直單位和各區政府(管委會)認真對照建議案辦理有關要求,堅持以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為抓手,加快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努力提升湖泊水環境品質,持續深化大氣污染防治,著力破解建築垃圾資源處理難題。”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彙報建議案辦理情況。

“目前武漢市對污泥主要處置方式為水泥窯協同焚燒、堆肥、製作陶粒等,總體日均設計處理污泥能力為1600—2000噸,基本滿足市政污泥處理需求,但污泥無害化處置還存在突出短板。”

“武漢7個已規劃點位的建築棄料處理廠之所以進展緩慢,一是‘鄰避效應’致使落地困難,二是武漢建築棄料再生産業偏弱,缺乏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三是公眾對再生産品的安全性普遍存在顧慮,難以普及推廣,建築棄料再生材料廠因難以盈利而運營困難。”

……

會上,本是“常規動作”的大會發言,相比以往顯得“辣味”十足。9名市政協常委與委員直抒胸臆,把自己從群眾那裏聽到、從調研中看到的真實意見及情況反映出來,現場問“症”,直擊“痛點”。

大會發言後的互動交流環節,武漢市政協利用網際網路視頻遠端協商的方式,把“現場”搬進了會場,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當前馬影河水質為劣五類,去年漢南區啟動馬影河綜合整治工程,目標是到2020年讓馬影河恢復到五類水質。建議加快排口處置,對280個排口逐一追根溯源,甄別情況,分類處置;持續加強管控,對入河排口全時段,全氣候條件下持續監控……”龍仙桃針對馬影河水環境綜合治理提出三點建議。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回應表示,將進一步強化鄉鎮污水治理力度,加快馬影河綜合整治工作進度,確保馬影河綜合整治如期實現目標任務。

一棵棵新栽種的樹苗迎風挺立,曾經裸露的礦山山體,如今逐漸披上綠裝。透過鏡頭,與會人員對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山體修復取得的成效有了直觀感受。

在大花山山體修復現場,市政協委員、江夏區工商聯主席吳俊建議,出臺《武漢市山體保護條例》,將山體保護上升到地方法規的高度,劃定生態功能區山體名錄、適度利用區名錄;成立市級協調議事機構——山長辦公室,統一指揮協調全市的山體保護工作,成立武漢市山體修復設計研究院,以專業的技術力量指導山體修復和保護工作。

聽完吳俊的發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周耕回應説:“下一步我們準備在落實好山體保護責任、完善山體保護辦法、開展山體的綜合修復、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做好工作,確保在2020年按照湖北省環保督察的要求,全面完成好山體修復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