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委員專家為破解農村“銀發”困惑支招

發佈時間: 2019-06-26 15:21:18 | 來源: 聯合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尤其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與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明天的地,誰來種?怎麼種?近日,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山東省政協圍繞“應對我省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重點調研進行協商,為“銀發”困惑儘快破題建言獻策。

近年來,我省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呈現逐年上升態勢,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一些村莊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返鄉及外來人員較少,60歲左右的老年人甚至成為種地主力,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這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産生了一定影響。”省政協委員劉建良在調研時注意到,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産和産業振興,進而導致鄉村振興人才匱乏,同時擴大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

調研組深入全省27個村,開展了問卷式調研。這27個村,共有8829戶、31054人。45歲以下的村民,幾乎沒有務農的。調研的98位新型職業農民,平均年齡為49.83歲。“60歲以上老人依然承擔土地種植任務,勞動生産率低,收入水準不高。”省政協人資環委特聘專家劉俊福説,這些老年人因常年勞作,大多患有高血壓、腰腿疼,自認健康狀況良好的不足三分之二。

從全省數據看,我省65歲以上的農村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11.46%,上升到2017年的16.19%。另外,人口老齡化呈現“城鄉倒置”的特點,農村人口老少比呈上升趨勢。“可見,在未來的時間裏,我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更趨嚴重,農業勞動力供給形勢不容樂觀。”省政協委員王仁泉認為,要對農業勞動力資源有整體的摸底和預判,在此基礎上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

通過調研分析,調研組認為,50-67歲區間的農村人口是當前我省農業勞動力的主體力量。大約17年後,即到2036年左右,當前活躍在農村一線的勞動力主體將退出舞臺,不再從事農業生産活動。到那時,農村勞動力的年齡、學歷結構都將被重構,可以推行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制度。當前50歲的農民可以説是我省最後一代的身份農民。從目前到2036年,恰恰是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的關鍵時期。

從緩解“近渴”的角度看,提高這代農民的技能水準、勞動效率十分必要。“還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新六産,提高機械化、智慧化、集約化、規模化水準,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委員、專家紛紛支招。省政協委員王琳提出,在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術推廣過程中,要將“老農民”吸納進來,作為重點群體。省政協委員李秀啟則呼籲,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形成産業振興與農民增收的良性迴圈。

“引”“留”農業人才是當下就要去取的“遠水”。問卷調查中,返鄉及外來人員佔比只有1.37%。在多數村子裏,也罕有翻蓋房屋者。破解“誰來種地”,或許可以用“機器代人”的招式,而“不願種地”“種不動地”的尷尬,就需要暢通土地經營流轉機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舉措來化解。在談及培育農村“領頭雁”時,省政協人資環委特聘專家孫義福建議,將目光瞄準農村能人、轉業軍人和縣鄉機關幹部等。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涉及民政、人社、農業農村、衛健等多個部門。委員、專家們表示,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強大合力,為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提供堅實保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