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崇外街道新怡家園小區內,可分6大類回收再生資源的智慧垃圾箱正式投用,社區居民正在進行體驗。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近日,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外交部街衚同33號院裏,出現了6台“時髦”的智慧垃圾箱。居民可以通過刷卡、掃臉、按指紋三種方式打開艙門,不僅可以全天候投放廚余垃圾,還能獲得綠色積分兌換日常用品。智慧垃圾箱安裝剛剛8天,就已經有100多位居民進行了體驗。同樣用上智慧垃圾箱的西城區新風街1號院,設備每天“消化”兩噸廚余垃圾,完全可以滿足居民們的投放需求。
在33號院,6個智慧垃圾箱分別被安裝到了小區內的不同方位。記者注意到,因為這些智慧垃圾箱只收廚余垃圾,所以體積很是小巧,遠遠看去,仿佛一台貼有明顯“廚余垃圾”標誌的綠色家用小冰箱。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結合小區內地塊狹窄、無法安裝大型設備的現實問題,二是響應市城管委正在推廣的“乾濕分離”新模式,引導居民將家中的其他垃圾投放至智慧垃圾箱旁邊的普通垃圾箱內,在投放的環節實現垃圾分類。
因為平時艙門處於封閉狀態,即使正值盛夏,站在智慧垃圾箱旁邊也聞不到絲毫異味。“使用起來很簡單,就像做遊戲!”手拎垃圾袋的居民,通過刷卡、掃臉、按指紋這三種方式,都能快速打開艙門,系統反應很快,幾乎沒有延遲。居民投放完成後,系統會把數據上傳到街道的垃圾分類資訊採集平臺。如果分揀員在分揀過程中發現某位居民投放的廚余垃圾中摻雜了其他垃圾,就可以通過後臺找到投放人,進行準確地垃圾分類指導。
在建國門街道,垃圾分類已經做到了“因地制宜”:33號院安裝了智慧垃圾箱,居民主動投放;平房區採取定時定點指導回收的方式;樓房集中區則設置了8個綠色生活驛站,指導居民分類投放。
西城區新風街1號院的居民也已經使用上了智慧垃圾箱。據了解,該小區的智慧垃圾箱共有29組,分別設立在16個點位,保障居民樓前、活動區域都有垃圾箱可用,這些垃圾箱是從今年4月份設置在小區內的。兩個多月以來,已有70%的居民註冊。“小區好不好,往往不是看樓建得漂不漂亮,而是體現在垃圾分類這些細節上。”居民表示。
更令記者驚訝的是,應用智慧垃圾箱之後的新風街1號院,廚余垃圾還實現了自我消納。小區有一個廚余垃圾處理車間,居民們提前分出的廚余垃圾被運到車間,工作人員用傳送帶將廚余垃圾攤鋪到分揀臺上,進行二次分揀,隨後將分揀好的廚余垃圾倒入廚余垃圾分解機,通過生物酶加速廚余垃圾液化,24小時內,小區的廚余垃圾就變成了符合排放標準的液體。這套設備每天可以“消化”兩噸廚余垃圾,完全可以滿足居民們的投放需求。
記者手記
設備智慧了 人更需遠慮
當網際網路遇上垃圾分類,智慧垃圾箱令人大呼“新潮”,居民參與率的大幅提升,似乎也證明這種設備可以推廣開來。但在採訪中,一位居民的言論引發了記者的思考:“這種高科技設備安裝、維護成本都比較高,擔心像‘盆景’一樣,中看不中用!它本身是收垃圾的,不要到最後沒人管,反倒自己成了垃圾!”
外交部街衚同33號院和新風街1號院安裝的智慧垃圾箱,從安裝到後期運營維護,費用都是由政府買單,因此,居民無須擔心這種垃圾箱會面臨無人管理的窘境。然而,值得提醒的是,安裝這類新設備,需要相關部門理清思路,細化責任,把錢花到刀刃上。結合當前地區垃圾分類工作進展和財力水準,是試點安裝還是大面積鋪開?智慧垃圾箱怎樣與市政單位相銜接?這都需要各方面充分溝通,做足調研,才能讓新設備真正實現“為我所用”。
居民的擔憂不無道理。記者注意到,目前已經有不少社會資本開始躍躍欲試參與垃圾分類,甚至有的已經有了實際行動。然而,事實並不樂觀,由社會資本運營的“網紅”垃圾回收機“小黃狗”,就曾在今年5月遭遇停擺。直至目前,本市依然有不少設備暫停運營。即使那些恢復服務的設備,給人的體驗也大不如前,“回收的種類、返還的現金都變少了。”市民很是無奈。
以開放共用的姿態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治理,是大勢所趨,但同時,也考驗著相關部門提前監管、監督、引導的能力。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做好篩查,制定好行業準入標準。如果因為企業經營不善,導致本該回收垃圾的新設備成了垃圾,不僅會讓城市環境遭到破壞,也是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