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投行項目走出來的年輕匠人

發佈時間: 2019-06-12 09:58:39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朱彩雲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從地平線以下的空間到行走的每片土地,人們熟悉的地鐵、公路、橋梁,都曾留下中國建築的身影。作為我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奮鬥一直是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的文化底色。旗下歷經多次“兵改工、工改兵”的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八局”),更以鐵軍文化著稱,成為多個重點建設項目的先鋒。

近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新時代Young起來!”主題活動走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永久辦公場所項目C標段。建設該項目的正是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一群平均年齡僅28歲的年輕人。17天完成標誌性臨建工程施工,72天完成3.7萬噸鋼結構吊裝,這個富有創意與拼勁的31人團隊,正用奮鬥與智慧打造著北京中軸線上的新地標。

舉世矚目

北與奧林匹克公園相望,東鄰奧運觀光塔,向南與水立方、國家體育館等標誌性建築處同一序列。還有4個多月,工期840天的亞投行C標段就要竣工了。

今年32歲的項目經理任合仕還留著2017年4月5日初到現場時的照片,那是他進入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的第8個年頭,“這麼一大片地,很空曠,車燈照了一點光,就開始了我們的奮鬥”。

2017年6月19日吊裝第一根鋼柱,2017年11月20日鋼結構封頂。它的每一個工期節點,項目團隊成員都如數家珍。

“每兩個月一次的變化,都代表了整個團隊的實力。”任合仕説。

2015年12月25日,由中國首倡的亞投行正式成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環節,亞投行運營3年來,已批准了15個國家的39個貸款或投資項目,總額達到79.4億美元。

“通俗點説的話,幹了這項目可以吹一輩子。”從小就愛搭積木的項目工程部經理田昆將亞投行項目比作一個無比龐大的“積木”,“之前我幹的工程都類似小區住宅樓,基本沒有鋼結構,但這個鋼結構達到了3.7萬噸”。

人們往往用鋼量的大小衡量建築設計與施工的難易程度,而亞投行項目的鋼結構安裝總噸位達到“鳥巢”的兩倍。

和田昆一樣,項目團隊裏的不少成員都是第一次接觸如此大體量的項目,並逐漸意識到這個舉世矚目的工程的意義。他們在自豪的同時也倍感壓力,項目成員需要完成超大跨度魚腹式張懸梁現場拼接及高精度吊裝,達到建設工程“魯班獎”、LEED鉑金認證等國內國際一流施工標準。

但這群年輕人還是靠著敢於探索與工匠精神,拼搏出了一個個耀人成果。

年輕匠人

今年30歲的項目總工劉瑞軍談起團隊的薄壁混凝土裝飾柱,嘴角就無意識地上揚。

“要在一根鋼圓管的柱子外包上一層12公分半的薄清水作裝飾,專家和老師傅們都沒做過”,擺在劉瑞軍和團隊成員面前的,是在國內尚屬首次的工藝挑戰。

劉瑞軍説,為了解決外層顏色不均一等問題,他們一次次地調整混凝土的配比,“把在學校裏用到的控制變數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3個月過去,在砸了一些廢柱子後,這群在地下室裏不停試柱子的年輕人,終於找到了那根最適合的薄壁混凝土裝飾柱。40天后,所有柱子完成,藝術品一般地“架起”中庭。

如今走近亞投行項目的建築裏,一抬頭就能望見這些灰白色立柱,它們連接採光頂與中庭,整個建築因全自然採光的設計而越發通透。

“我們當時看那些立柱就像看考試成績一樣,而且還考得很好”,這份優異的成績後來寫成了公法,在全國推廣。

對這群執著于創新的年輕匠人來説,挑戰難題、死磕細節已成為他們對品質的追求。伴隨工程施工,項目先後形成專利36項、論文8篇、工法4項。1項品質管理(QC)成果獲全國中建協二等獎,9項QC成果獲北京市一等獎。

對這群不服輸的年輕匠人來説,遇到什麼問題都迎難而上,但他們最難辦到的,卻是回一趟家。

團隊裏25歲的李潤澤,工地離家只有30分鐘的路程,但他184天沒回過家。今年春節,父母來項目上陪他一起堅守,“我都是洗把臉再見他們,怕他們心疼”。“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是四海為家。”來自江西的項目安全總監歐陽歡説。

活力央企

“我們建築行業特別需要青年,就我們中建來説,有導師帶徒弟的傳統,現在更是越到基層越年輕。”中建企業文化部助理主任丁文龍介紹,企業從頂層設計上通過調整年齡結構,要求各級單位提拔、選用年輕幹部。

1998年國企改革,不少企業經歷了産業結構大調整,一批工人由此下崗。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包括中建在內的央企,成熟人才的流失一度帶來人才斷檔現象。

轉眼20多年過去,不少央企通過大力吸納青年學生、加快培養青年人才,為自身注入發展活力。像任合仕、劉瑞軍這樣的青年人才,正是通過校招進入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

越來越多的信號和措施表明,央企需要青年,青年也在逐漸改變央企的面貌。

因為大量啟用年輕人,亞投行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採用了不少新想法,包括打造智慧工地,其中最突出的應用就是BIM(建築資訊模型化版)的全方位覆蓋。

“在項目的主體階段,我們提前把整個樓的模型建模,用模型指導工人師傅們施工既減少成本,又能保證施工進度。”劉瑞軍説,包括團隊引以為傲的吊挂腳手架、薄壁混凝土裝飾工藝等技術,都以建模的方式進行前期測算與調整。任合仕説,在之後的工程建設中,管理人員可以借助3D技術,把想法轉化為虛擬實景,讓工人師傅或青年員工戴上VR眼鏡直接體驗。

“像任合仕的這個項目團隊,在創新創效方面有較多突破,就具有培養後備人才的優勢與能力,那麼公司就會分配更多的人員名額,讓他們多培養。”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團委書記上官苗苗説。

未來,等待這支年輕團隊的,不僅有亞投行項目的精彩亮相,還有更充足的人才供給與輸出,企業也將與這些年輕匠人一起,繼續向世界展示中國建造的品質。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見習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6月11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