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 王靜 實習生 張嬋
“30多年前我參加長江漂流的初衷是想拍出好的照片,拿攝影大獎。”面對各界讚譽,囊獲眾多生態環境保護獎項的楊欣坦言自己“並不高尚”——他戴一副黑色眼鏡,絡腮鬍須已經花白——這種標誌性外貌給人最初的印象,不像是可可西裏藏羚羊的守護者,更像一位手拿畫筆的藝術家。
6月5-7日,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隨農工黨中央“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巡迴演講走進青海,與楊欣面對面,感悟“綠色江河”。
楊欣,農工黨黨員,今年56歲,有著33年生態環境保護經歷,綠色江河環保促進會創始人兼會長。他1984年開始長江攝影和探險考察,1986年參加中國長江科學考察交流探險隊,全程漂流長江,由此揭開了他在長江源頭開展科學考察、保護生態環境以及臨危動物等各項工作的序幕。
與長江源結緣後,他在青海一待便是30餘年。
從攝影探險到保護藏羚羊 初衷因一人而變
楊欣漂流長江拍攝的作品獲了獎,有了“炫耀的資本”。作為專業攝影師,他意識到長江源頭天然的特殊地貌,是一個能出作品的絕佳之地,他希望能拍出好的作品,將來出書或者開辦畫展。
當以一個攝影師的眼光去記錄、還原長江源時,他逐漸發現了長江源區的生態問題:冰川在退縮,草場在沙化,野生動物在減少……這讓他困惑、苦惱,但卻不知該如何解決。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影響了他的事業和人生走向。
這個人是傑桑·索南達傑,曾擔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縣委副書記。
索南達傑為了保護可可西裏的藏羚羊,十二次進入可可西裏。最後一次,他在可可西裏遭遇幾夥偷獵者,他獨自一人與十八個偷獵者槍戰,不幸中彈犧牲,身邊是繳獲的近兩千張藏羚羊的皮……
此事深深觸動了楊欣,他認為自己應該為這個地方做一點事情,“而不是通過拍攝這裡已有的東西,為自己獲取名利。”剝掉虛榮的外衣,楊欣決定把索南達傑未盡的事業繼續下去。
“剛開始,我什麼都不會,對於生態保護的知識和理念都要現學,當時書籍比較少,我就跑到各個有書的地方去學習。那時候真的是拿到一本書就如饑似渴地去學。”所幸之前有過探險的經歷和攝影愛好,“上學的時候,地理課學的還不錯,加上平時喜歡寫作,有寫日記的習慣”,楊欣説自己學起來還比較快。
三個月寫出《長江魂》 第一本賣給環保副局長
怎麼解決資金問題?一開始,楊欣四處“遊説”,也四處碰壁。
正當楊欣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書商建議他寫本書義賣,用賣書的錢“先建一座房子”。
“我從來沒寫過書,但我有寫作的習慣,我三個月就寫成一本書。”因此有了《長江魂》,封面上印著:當你擁有這本書的同時,你已經為長江源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獻上了一份愛心。本書的銷售和義賣收入將全部用於長江源頭第一個民間自然環境保護站的建設。
沒想到,第一本書居然賣給了當時國家環保局副局長,並在國家環保局舉行新書的發佈儀式。
隨後,售書活動很快啟動,楊欣到許多地方演講、義賣,産生了一定影響力。有了第一筆資金後,他開始著手建立中國民間第一個自然保護站“索南仁傑自然保護站”。
像哨卡一樣守著可可西裏的東大門
在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記者目睹野生動物或獨自覓食,或成群結隊,悠閒自得地生活著。一路上,楊欣每看到野生動物,都會興奮地介紹,“這是野生牦牛,這是公的藏羚羊,這個時節母藏羚羊産羔去了,所以大家看不到……”
1997年9月10號,索南仁傑自然保護站落成,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可可西裏反捕獵的最前沿基地。
“自從這個站建成以後,我們365天駐守,在幾十公里的範圍之內,再也沒有偷獵者從這兒進入了。反偷獵的隊員也通過保護站進入可可西裏進行反偷獵行動。”楊欣説,“這個保護站還影響了一個電影的拍攝——《可可西裏》”
很多科學家來到保護站,對藏羚羊分佈的情況進行持續考察,收集第一手資料。“科學家考察發現,藏羚羊遷徙的主要通道是五北大橋,我們在此設置紅綠燈,給司機開展科普藏羚羊保護。”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野生動物設立的紅綠燈。
八年調查 四年實驗——把高山上的垃圾撿運下去
如果説建立索南仁傑自然保護站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那麼第二個自然保護站——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則是要解決垃圾問題。
楊欣團隊做了八年垃圾調查,“我們請專業人士做完整的調查報告,然後才開始建站,建完站之後又做了四年的垃圾回收試驗。”楊欣和他的團隊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示範——拿出方案這樣的模式來獲得政府的認可和支援。
“雖然這種實打實的行動比單純的倡導和建議要長很多年,但只有用事實説話,讓政府看到自己推進的成果,最終才能一起攜手來解決問題。”這種政府主導,民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了長江源生態保護的順利進行。
“自然保護站不僅是可可西裏生態保護點,也是遊客休息和拍照打卡之地,有意思的是,遊客們紛紛參與到垃圾回收的公益事業中。”
除此之外,長江源的冰川變化同樣引起楊欣團隊關注。十多年前,他們已經開始用測距儀對冰川進行監測,拍下照片並留存,把過去的圖片和現在的圖片進行對比,以觀測冰川的變化。
“比如,在同一個地點來進行拍攝,1986年拍的冰川和現在的冰川進行比較,可以看到長江冰川的變化。此外,我們每年都要建立標誌碑來記錄冰川退縮的過程。”
一座環保站,影射無數志願者的默默付出
志願者是保護站的重要群體。在條件艱苦又不提供其他補助的情況下,“他們都是帶著飽滿的熱情來的,用一個月的時間在這裡釋放熱情,與自然共處,收穫知識。”
楊欣介紹,他之所以號召社會志願者,一方面是由於“志願者”的身份更容易與遊客建立交流關係、被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這些志願者代表著城市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學識,有很多新穎的想法,所以他希望這些志願者發揮優勢,共同努力,繪製出一個別樣的長江源生態環保藍圖。
巧合的是,楊欣宣講這天正是世界環境日,由綠色江河發起的長江源斑頭雁保護青海項目獲得“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2019年十佳公眾參與案例。面對記者追問,楊欣説,“接下來,我會繼續去籌款,做策劃,寫書,招募志願者,協調工作……我沒想太多,但我想我會一直幹下去。”
推薦閱讀:
吳華新:“一帶一路”讓中國企業更具全球視野 同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39期
讓大運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全國政協雙週會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