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議政會建言老城保護與城市更新

發佈時間: 2019-06-04 09:14:34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5月30日下午,北京市政協和市委統戰部聯合召開議政會,圍繞“全面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加強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協商議政。市委書記蔡奇出席會議並講話,市政協主席吉林主持。

  會上,11位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及政協委員發言,圍繞以共生促更新、打造“數字老城”、構建街區“文化語境”等建言資政。會議還在核心城區兩個街道分別設立視頻分會場,聽取區政協委員和基層幹部、老街坊的意見建議。

  蔡奇説,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很有見地,聽了很受啟發,市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積極採納。近年來,市政協政治協商成果豐碩,民主監督富有成效,參政議政積極踴躍,各項工作的品質和水準都有了新提高。

  蔡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五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我們做好首都工作指明瞭方向。當前,我們正在落實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推動城市更新就是總規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內涵十分豐富。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蔡奇指出,北京城市更新要處理好控規和城市設計的關係,通過控規把城市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空間結構等落實到位,將城市更新各項目標指標落到空間佈局、風貌管控、形態塑造和景觀建設的具體要求上來。要處理好空間營造與功能提升的關係,強化建築和城市空間的設計改造,促進城市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相協調,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要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加強世界遺産及文物、歷史建築及工業遺産保護,推進歷史文物資源開放和合理適度利用。要處理好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讓老衚同的居民都能過上現代生活。要處理好減量發展與城市活力的關係,落實好“雙控三線”等要求,保持人口有序流動。

  蔡奇指出,在城市更新中要保護好歷史肌理,用好老磚老瓦老物件,修舊如舊,打造一批精品街區,講好“北京故事”,留住京味兒,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要抓好中軸線申遺保護,抓好綜合整治,嚴格管控歷史風貌,騰退文物不求所有、但求民用,向社會開放。要探索共生院模式,留住原住民,改善居住條件,實現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要抓好老舊工業廠房利用,注入科技、文化、體育、傳媒、創意等元素,實現華麗轉身。要抓好消費型公共空間改造,優化升級傳統商業業態,注入文化內涵,打造市民休閒目的地,增強消費帶動力。要開展街巷整治,“開墻打洞”防止反彈回潮,架空線入地逐步向衚同延伸,規範停車秩序,給老百姓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要抓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注重採取申請制、訂單式等方式,加裝電梯要與大家商量著辦,把物業管理服務做起來,先易後難破解失管難題。要抓好功能織補,聚焦群眾關切,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欠賬,提高市民生活便利性,推動回天等大型社區治理。要抓好城市縫合,有效解決交通設施對城市空間、功能的割裂問題。要抓好生態修復,增建一批群眾身邊的小微綠地,留出一片“黑天空”,注重生態多樣性,讓城市能留得住雨燕、長耳鸮等野生動物。要建設智慧城市,推進人、地、房、事、物、組織等基礎數據深度整合,建立街道社區人居環境大數據體檢機制。要堅持規劃設計引領,完善機制政策保障,推動多方參與,用好責任規劃師這支力量。

  會前,蔡奇、吉林等市領導一同參觀了北京市政協發展歷程展。

  委員專家建議

  選擇部分街區打造“文化語境”

  議政會上,政協委員和專家紛紛發言,為北京老城的保護建言獻策。

  選擇部分街區打造“文化語境”

  代表民進市委發言的清華大學建築及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汪建松説,“文化語境”就是城市的特色文化符號,北京城歷史上也曾有過獨特的“文化語境”,如傳統的“老北京”文化、民國時期的“北平”印象、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院機關”文化、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屋檐”符號……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生活模式及商業格局的變遷,再加上缺少保護,“文化語境”正逐漸混雜缺失。

  汪建松建議將街區“文化語境”研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點課題,從城市規劃、環境風貌、營商氛圍等不同的方向進行系統研究,全方位系統梳理文化遺産,提煉出元、明、清、民國及當代不同的文化特徵,並結合當代設計理念和新時期文化觀念,明確重點街區“文化語境”的要素和具體內容。正在制定的核心區控制性詳規,應適當體現“文化語境”的理念,並選擇部分街區開展試點。成熟後逐步固化為工作標準,適時制定《核心區街區“文化語境”要素及應用專項導則》。

  文物騰退應有司法手段做保障

  代表民建市委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董事長安庭説,目前文物騰退基本通過協議騰退和司法訴訟的方式。堪稱文物騰退範本的沈家本故居,一年半時間騰退46戶居民,辟為法律名人堂對公眾開放,這種司法部門全力配合的成功經驗很難複製推廣。更多的文物騰退是楊椒山祠的境遇,即使在有關部門全力支援下,提供了較好的騰退條件,但歷時5年至今院內76戶居民中仍有6戶未搬出,還在執行漫長的訴訟程式。

  安庭建議制訂切實可行的文物徵收政策措施,體現文物騰退的特殊性,採取司法強制手段做保障。修改完善《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意見》,補充增加文物徵收相關內容。文物建築所蘊含的文化歷史價值,使其有別於一般房屋。文物徵收的申報程式要結合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地設置,不能套用基本建設項目的申報程式,通過規範文物徵收申報流程,打通文物徵收項目在立項及實施中的堵點,徹底解決文物協議騰退司法實施難的問題。

  共生院要把居住條件改善放首位

  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的市政協委員、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説,目前北京各歷史街區正在試點共生院,但共生院在探索中存在留住戶居住條件改善、騰空房屋如何利用、院落排污如何解決以及共生院後期管理四大問題。建議在共生院探索中要把留住戶居住條件改善放在第一位,完善平房院落內各類市政設施,逐步實現衛生間入院、入戶,提高居住功能單元的完整性。加快四合院廚衛浴模組植入標準化的研究,以便於産業化生産,並在歷史街區大面積推廣。要完善共生院後期房屋管理細則,推廣平房物業管理入院。

  引導內環路軌道站點周邊功能更新

  代表致公黨市委發言的市政協委員、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規劃師、弘都院總規劃師許檳建議,以內環路的功能完善、品質提升為切入點,推動老城活力生發與可持續發展。

  許檳説,內環路上4條軌道線有16個站點,是近十年陸續建成運營的,與已有公交站點的轉換銜接、各類公共設施的功能匹配有待優化。可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以軌道已建成的站位為核心,對現有公交線網佈局和站位選址進行梳理和優化,對沿線道路斷面、鋪裝綠化及街道傢具等進行人性化和無障礙環境改善,並應充分考慮用地的集約使用,對站點周邊用地進行功能複合、業態混合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