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墻,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蚊蠅飛,臭熏天”,一首順口溜是農村廁所臟亂差的真實寫照。2017年,中央推動新一輪“廁所革命”,多地農村告別了旱廁。
然而,缺少資金,配套設施不完善,後續指導、維修、更換都沒有很好地跟進,致使部分地方農村改廁成為“一次性廁所”。
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時,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
4月25日,入戶走訪調研的第四天。清晨不到8時,調研組就已站在固原市隆德縣溫堡鄉新莊村村口分組準備入戶。因為正逢農忙,大家要趕在老百姓下地前完成大部分工作。
“大爺,耽誤您一點時間,我們聊幾句啊。”調研組成員邊説邊動作嫺熟地鋪開兩份問卷調查。
“今年種了幾畝地?”“用不用化肥?”“家裏現在是旱廁還是水廁?”……這是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針對此次調研內容設計的專門針對面源污染、人居環境等內容的調查問卷。
具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讓農村“廁所革命”的諸多問題浮出水面。
“家裏有水廁,是用政府補貼資金蓋起來的,農村污水處理及改廁建設資金2000元。”新莊村村民張建軍説。
“有了水廁是不是覺得如廁很方便?”記者提問。
“用了幾次,還不如咱家以前的旱廁呢。”張大爺笑著説:“不是説水廁不好,是真的很麻煩。”
聊天結束,調研組有些詫異,一衝就能了事的水廁如此方便,他為何不喜歡?可能因為習慣了傳統旱廁。
可是,一天入戶新莊村所有的村民家後,調研組成員個個眉頭緊皺,並不是張大爺喜歡傳統的旱廁,是統一修建的水廁是中看不中用的“尬廁”。
隨便走進一個農家廁所樣板,觀其形制,與城市別無二致,可是出了門卻沒有與之配套的地下管網建設。被抽水馬桶沖走的污穢仍然留在自家的糞池裏,還需要定期清掏。而馬桶下的糞池,由於發酵的原因,使污穢得以初步沉澱、分離,之後要排向哪,又頗費週折。
“很多農村由於缺少管網,生活用水都是順著自家屋後流走或滲入地下。如果用上新廁所,卻不配套管網設施,廁所排污無處處理,村民只能將廁所排污和生活污水一同處理,這樣更不利於農村生活環境。”一位基層幹部説。
自治區政協委員、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資訊研究所科技統計與評估室主任羅萬有直言:“小廁所,大民生,大健康。‘廁所革命’是對農村居民傳統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農村‘廁所革命’和污水處理要一步到位,要讓群眾真正過上乾淨舒適的生活。”
“‘廁所革命’難道就是從旱廁變成水廁?”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玉明也發出了疑問:“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改廁後,農村千家萬戶能夠用上安全、保質、耐久、衛生的廁所。”
自治區環保廳土壤生態環境處幹部惠小舟説:“農村大部分存在設施因運維管護問題導致無法長期運作的問題,下一步建議加快建立健全運作維護長效機制,做到建管並重,逐步建立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運維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保障設施‘建成一個,運作一個、見效一個’”。
調研組建議將農村“廁所革命”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列入示範的地區要在重點項目和專項資金上給予支援,使“廁所革命”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為全國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機融合探索出一種科學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