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京昆室召開戲曲藝術講座工作研討會

發佈時間: 2019-05-27 08:53:1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郭海瑾 | 責任編輯: 王靜

編者按:

近日,全國政協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工作研討會召開。講座主講人代表、政協委員代表等專家圍繞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辦好戲曲藝術講座進行討論,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意見建議。

政協特色影響廣泛

戲曲之美、為什麼説京劇是國粹、崑曲表演藝術之美、京劇如何繼承與創新、京劇人的德藝兼修、奚派老生表演藝術……這是全國政協京昆室(以下簡稱“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的部分主題。2017年,京昆室開創性地舉辦戲曲藝術講座,每年4場,至今已成功舉辦9場。戲曲藝術講座受到政協委員及各界人士的好評,在戲曲藝術界引起較好反響。

“舉辦戲曲藝術講座,是全國政協京昆室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京昆室副主任劉家強指出,“為落實全國政協領導關於政協工作要提質增效的要求,就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辦好戲曲藝術講座,召開此次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工作研討會。”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它濃縮地保存了中國很多最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講座,我們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而對於我本身,通過一些理論化、系統化的學習,也不斷得到了提高。”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國家京劇院原院長、主講人之一吳江開門見山説到自己的體會。表示深有同感的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主講人之一的葉少蘭説,“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很有意義,也很成功,影響很大。京昆室在推動戲曲振興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學術的角度看,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認為,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很有品質”,其社會影響也還在不斷擴展。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也指出,“儘管只有兩年多的時間,但已經成為業內的一個案例;它規格高、名家影響力大,講的藝術品質高;主講人專家的所思所言,在思想和藝術上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

戲曲藝術講座的舉辦,讓原不熟悉京劇藝術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孟洛明“聽了一次想聽第二次,聽了第二次就想聽第三次”,從而慢慢喜歡上京劇,了解京劇,進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作為“80後”的代表,國家京劇院創作中心副主任張正貴認為,觀眾聽眾的層級也很高,很多都是專業院團的從業者和戲曲院校的師生,他們專業性比較強。

在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楊承志看來,講座很有政協特色,特點鮮明。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淩振國更是以深鞠躬來表示對京昆室舉辦這麼好、這麼有意義有影響的戲曲講座的感謝。

讓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京昆室副主任仝廣成深有感觸的是,“台下聽講座的委員來自不同界別、不同行業,他們把參加講座當作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每次講座都有委員專程從外地來京參加。”他總結了這9場講座成功的舉辦時認為,“戲曲講座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激發了京昆室委員的積極性,他們積極參與、主導設計、精心準備,把講座當作發揮主體作用的重要平臺;講座在探究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主講人以親身經歷,積極宣傳黨和政府對知識分子、對藝術家的關懷和培養,對戲曲事業的重視和扶持。同時,講座也逐漸成為在藝術上發揮引領作用的精神高地。”

借助網際網路擴展內容形式

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如何使講座內容對全國的戲曲院團、院校在工作建設、人才素質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對戲曲發展重要性的認知有幫助,這是促進戲曲繁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吳江指出。為此他建議,“講座內容應該再往深處進行,但又要通俗易懂,又能與今天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文化自信聯繫起來。”他以很多劇種的經典劇目為例,認為除了京劇和崑曲外,還可以擴展到其他劇種以及少數民族戲劇上;從形式上,他認為,可以做帶有“研討性的講座”。

葉少蘭認為,京昆室的講座不僅要有政協特色,還要發揮其優勢,推動戲曲藝術的發展。為此,他建議,在選題上,範圍可以擴大一些,題目也可以更廣泛,“不管談流派、行當、特色、技術,都要上升到理論,談根據,談為什麼。”在形式上要多樣化,“可以幾位藝術家一起講、有互動,也可以以專訪、交流的形式講,還可以與院團院校聯合講座,需在宣傳上説明。”

如何進一步提升和改進京昆室戲曲藝術講座,王文章也表示深有同感。在他看來,“內容要擴展,形式要變化。”他認為,在內容上,除了關注、講述戲曲的本體之外,還要關注社會生態環境問題,“比如劇種問題、流派問題以及劇種自身構成元素如文學、舞蹈、音樂、表演等之間的關係問題,還有藝術教育問題等。”在形式上,“討論性、互動性的講座,或就一個專題等作講座式的深入探討。同時,還要注意與網際網路的結合。”

楊承志有相同的感受。她補充道:“每次專題可以具體策劃,突出定位。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生動、活潑。”她具體指出,“一是突齣戲曲發展的悠久歷史;二是根據政協特點,主講人既可以講藝術,也可以講藝術家的人生;三是可以根據政協每年的調研或重要提案,進行選題,尋找結合點;四是彰顯戲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形式上可以更多樣,也能夠借助多媒體,把非常有價值、有意義、文化內涵深厚的內容傳播出去。”

在巴圖看來,強化、穩定具有政協品質的戲曲藝術講座,是最重要的,是對於講座主題的設置,“可以考慮與立國之道、治國之策相關聯的戲曲政策的專業解讀;也可以考慮在國家振興戲曲體系之下或戲曲改革發展過程當中一些典型性案例,或者是這些案例的直接創意者、參與者的現身説法等,通過對現象的聚焦或闡釋解讀,以點示面,引領全國戲曲在某一領域的發展。”同時,他還指出,與政協性質相關聯的戲曲代表性人物的相關提案,以及具有指導性意見的建議思考等。還可以根據國家印發關於傳承戲曲發展的相關文件中的規定或角度來確定選題。

淩振國認為,首先要拓展交流交融,推動戲曲藝術講座主會場與劇院、博物館、學院等相關機構的交流融通。其次,講座結束可以製作光碟,以延伸講座效果。最後,他建議,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戲曲活起來,通過戲曲藝術講座,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同時,還可以與相關專委會結合起來,開通委員欣賞戲曲藝術的互動日等。

孟洛明建議,可以在政協每季度一次的報告、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提高的講座中,可以穿插一些戲曲藝術的講座內容,以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在張正貴看來,“從講座整體定位上來看,在繼續堅持常識性普及的基礎上重點增加知識性講授的內容,由以藝術審美性介紹中添加文化學上的闡釋;從講座現場的形式上來看在繼續突出示範性展示的特色上可以嘗試些沉浸式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