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要求“專業”“專業”支撐“專門———記十三屆全國政協京外新任委員首期學習研討班

發佈時間: 2019-05-24 09:04:0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劉彤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韶山,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故鄉,幾代中國人心嚮往之。

5月16日至18日,十三屆全國政協京外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第一期在這裡舉行。毛澤東是第一屆全國政協主席,第二、三、四屆名譽主席,為人民政協的建立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之際,新任全國政協委員來到偉人故里學習培訓,有著深刻意義。

傳承

雨後初霽,天空湛藍如洗。步入毛澤東廣場,映入眼簾的毛主席銅像巍然挺立,在蒼穹與青山綠樹的環抱中更顯高大雄偉。17日下午兩點,2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廣場整裝列隊,依次走上臺階,莊重地將手中的黃菊放在主席銅像前。

即使身體行動不便,來自黑龍江的福利保障界別委員張麗莉依然堅持參加此次學習。“我是提前一天趕到這裡的。家人聽説我來韶山也很激動,尤其是孩子的奶奶,她是一位老黨員,讓我多學學、多看看。”張麗莉説,在參觀主席遺物展時有一個細節印象深刻,就是毛主席生前穿過的一件睡衣,上面打了70多個補丁還捨不得扔掉。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年輕人更應該去繼承發揚領袖這種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強化塑造我們生活中的作風。

對河北梆子劇團副團長劉麗莎來説,來韶山是她從小的夢想。“小時候從父輩那裏經常聽毛澤東的故事,很敬仰毛主席。這次學習讓我非常震撼,是一次靈魂和精神昇華。”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和一名文藝工作者,劉麗莎始終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文藝創作的源泉來源於人民。我們劇團每年都有文化下鄉扶貧表演。近幾年我們在繼承優秀傳統劇目的同時,還創作了很多主旋律作品。”

感受著偉人精神和紅色文化,來自婦聯界和政法戰線的王悅群委員想到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對理想信念的忠誠。這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韶山,參觀者紛至遝來,其中不乏青年人和孩子們。時至今日,毛澤東思想依然歷久彌堅,他的精神光芒不會隨時間而消退,而會更深刻地印在國人心中,成為激勵後輩不忘初心、不斷奮進的永恒信仰。

學習

走過70年風雨兼程的人民政協事業,重視學習,是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和重要任務。

本次學習研討班是今年全國政協分三批對京外新任委員開展大規模培訓的第一期,208名委員們來自東北、華北、華中地區。開班式上,全國政協領導點明深意———這是一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崇尚學習、加強學習”和政協委員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委員思想政治引領、提升委員履職能力的重要舉措。

為期三天的學習,日程緊湊充實,專題授課、新老委員履職交流、實地考察等等,讓不少委員表示“不虛此行”。

青聯界別委員肖新光説,“對於政協,此前的確有過很多困惑,但這次學習讓我有了新的認識。過去以為政協議的是國際國內熱點,現在認識到還有國家的各項基礎工作、老百姓的民生問題。”

總工會界別委員陳純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習,就是要隨時帶上充電器,永遠不關機!只有不間斷學習,才能捕捉世界變化,與世界對話。在中國迎來全面發展的今天,政協委員大有可為。要讓學習改進我們的創新思維,拓寬眼光和胸懷。”

這是一次及時的“充電”。互動交流中,委員們表示,崇尚學習,加強學習,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提升

新時代新方位新使命,對每一位委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東道主”,湖南省政協主席李微微在結業式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我理解,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專門’要求‘專業’,‘專業’支撐‘專門’,只有不斷提高政協組織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努力使專門協商機構‘專’出特色、‘專’出品質、‘專’出水準,政協協商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才能得到體現,人民政協制度安排才能真正落實、落地。”李微微表示。

説到“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委員剛剛參加了一場“空前”專業的會議,即5月14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回想過去一年的履職經歷,他深刻感受到了十三屆全國政協提質增效的工作節奏。“因為農機化的問題,我常常深入湖北、河南進行調研,深知無調研不發言,只有在品質上下功夫,才能提出有用的建言。”

專業、提質增效,看似很簡單的評價,實則是更嚴的標準、更高的要求。路徑在哪?委員們説,“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就是最好的答案———科技界別劉中民委員説:“不單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把參政議政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醫衛界別章曉聯委員説:“新時代的政協委員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責任擔當。”

學習沒有終點。研討班雖已結束,但留給每一位政協委員的是無盡思考,因為,提升自己才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