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寧夏把脫貧攻堅當作第一民生工程和第一要務,倒排工期、真抓實幹,貧困縣脫貧摘帽出現了百舸爭流的好勢頭。但貧困縣摘帽之後,農民是否可以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為此,5月20日,寧夏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組織部分農業界委員,赴吳忠市鹽池縣視察“已摘帽貧困縣穩定可持續脫貧工作。”
“我開了農家樂,還種了3個日光棚,7個拱形棚,去年純收入40萬元左右。”提起家庭收入,鹽池縣花馬池鎮四墩子村草泥洼民俗村67歲的趙培洲難掩喜悅之情。他告訴視察組一行,自己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都困難,更不要説致富了。後來在政府的幫扶下,貸款70多萬元,開了一家農家樂,同時還發展種植業,在日光棚裏栽了葡萄樹和桃樹,還套種了香瓜。每茬香瓜賣2萬元左右,每年可收5-6茬。再過兩年,葡萄樹和桃樹結果後,秋天還能再增收。拱形棚種植蔬菜,一個棚一年可收入1萬元左右。現在生活越過越好,再也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你們過得好,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視察組聽後高興地回應,套種果樹,不僅可有效利用土地,促進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還可讓農民全年實現增收。同時四墩子村草泥洼民俗村利用交通便利的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和瓜果蔬菜産業,不僅鞏固了脫貧成果,更實現了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鹽池榮振羅山牧業有限公司,視察組一行仔細詢問牛存欄數目以及管理、養殖、育種、防疫方面的情況。該公司法人徐小晶介紹,公司養殖肉牛有23年的歷史,致力於研發高品質富硒肉牛的母繁、育種、養殖,同時還採取託管代養方式飼養,目前肉牛存欄有2000多頭,不僅讓全鎮56戶兜底戶每戶每年穩定增收1500元以上,還帶動了部分群眾就業。
據介紹,鹽池縣根據群眾需求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産業扶持方向,大力發展以灘羊為主導,黃花菜、小雜糧、牧草、中藥材為輔助,適闔家庭經營小品種為補充的“1+4+X”特色優勢産業,不斷夯實脫貧富民産業基礎。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成立黃花産業協會和研究院,新增黃花種植2萬畝,累計達8.1萬畝,年種植中藥材6萬畝、小雜糧40萬畝、優質牧草10萬畝以上,以灘羊為主導的特色産業對群眾增收貢獻率達80%,還出臺了小品種産業扶持政策,使灘雞等適闔家庭經營的小品種迅速發展,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在花馬池鎮四墩子村和惠安堡鎮大壩村,視察組一行隨機走訪農戶,了解群眾生産生活情況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脫貧摘帽後是否還繼續享受相關優惠政策?”“脫貧3年多了,我還在享受相關政策,政府還會給我們貼息貸款。不過這些錢就是用來週轉,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等著救急了。”大壩村村民郝興柱告訴視察組,自己種了26畝黃花菜,每年可收入15萬元左右,還養了40多只羊,寄養在村裏合作社。雖然現在還有20萬元的貸款,但還款沒壓力。今年,他還準備在縣城裏買房子,讓孩子在城裏上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據了解,脫貧摘帽以來,鹽池縣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本著“工作力度、資金投入、政策支援、幫扶力度只增不減”的原則,統籌實施基礎改善、産業幫扶、金融扶貧、健康扶貧等鞏固提升工程,持續用力、真實幫扶,深入開展脫貧富民大排查大走訪活動,切實鞏固脫貧成果,加快了富民步伐。
同時,鹽池縣針對邊緣戶,也不斷探索經驗,出臺新的政策。自2016年以來,出臺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讓邊緣戶也能享受到扶貧政策的“陽光”幫扶。針對群眾貸款年齡界限和老弱殘貧困群眾無法貸款等瓶頸制約,鹽池縣建立了建檔立卡貧困戶“631”評級授信模式和所有農戶“四信”評價系統,與各家銀行共用群眾貸款資訊,對有發展能力、發展意願的2673戶貧困戶,將年齡界限放寬到70歲,新增貸款3847.5萬元,累計達9338.2萬元,對968戶“黑名單”貧困戶進行二次授信,新增貸款670萬元,累計達6984萬元。
視察組指出,雖然部分貧困戶穩定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但産業發展還處於較低發展階段,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特色效益和規模效益還未顯現出來。
視察組建議,要繼續加大幫扶力度、政策扶持和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幫助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鬥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委員們表示,將發揮界別優勢,持續關注鹽池縣摘帽後穩定可持續發展情況,開展調查研究、民主監督,通過提案和社情民意資訊等方式,積極為自治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統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
寧夏政協副主任李澤峰帶隊視察。 (王平 鄧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