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瑛: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發佈時間: 2019-05-16 10:36:0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鐘瑛 | 責任編輯: 耿鑫

原標題: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六大經濟走廊從地理空間看,貫穿了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六大經濟走廊建設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此背景下,抓住構建我國民族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新發展的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民族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仍然存在各區域發展缺乏協同、定位缺乏錯位、路徑缺乏差異性等問題。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切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遵循包容性、差異化、開放型發展策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民族地區經濟的共贏發展

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與民族地區包容性發展,應通過政策協同、區域包容、文化共建,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包容性發展策略。在政策協調方面,必須突破民族地區行政區域限制,通過國家頂層設計與跨區域政策制度協商,形成民族地區發展合力,推動民族地區制度聯動機制與戰略協商平臺的建立,實現政策協同。在區域包容方面,應立足“一帶一路”建設長遠發展規劃,實現民族沿邊地區與中原經濟腹地之間的有效協同,改變內陸封閉型區位條件,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抗風險能力。

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為避免民族地區由於無序競爭出現投資過剩、重復建設、産業同構等問題,需要在綜合區域産業優勢和跨區域産業鏈分工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發展規劃和鼓勵政策,努力構建民族地區之間的競合關係。同時,為實現産業之間價值鏈有序銜接,必須基於地方區位優勢綜合考量,對於不同産業實行差異化政策支援,優先支援優勢産業重大項目的佈局,同時配合區域之間産業鏈分工定位,創新民族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政策,完善區域間資源開發及分配機制,為提高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提供軟硬體支撐。

構建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的開放型發展策略,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一方面,實現民族地區之間內部開放合作,打通民族內部之間貿易通道,推動民族地區之間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全方位、縱深化的輻射作用,提高區域經濟合作品質和效益。另一方面,實現民族地區生産要素向外流動,以更加綜合性、多元化的貿易方式,通過連續性跨境貿易政策,創新民族地區加工貿易模式,擴大雙向經濟投資,推動民族地區跨境市場合作的有序進行,實現民族地區邊境貿易方式的轉型升級。

二、立足民族地區國際發展視野,主動謀劃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各民族地區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專家研究本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條件和不足,分析“一帶一路”將給本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及挑戰,在此基礎上,制訂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決策。發揮民族地區地緣優勢,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抓住機遇,改變傳統民族地區政策局限于國內或限于某一區域市場內部的弊端,將民族地區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動態銜接,立足國際市場資源,推動生産要素雙向流通,開闢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視野和新空間。尤其是,各民族地區應積極創建多層次、高頻度的與亞洲各國及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機制,傾力消除影響互聯互通的非物理性障礙。

三、補足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打通“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族經濟走廊

加強民族地區對外交通建設,開闢邊境資源與物資綠色通道,提升民族地區跨境交通的通行能力與服務水準。加強東中西地區之間橫向交通建設,整合東中西現有交通體系,在加大東中西地區之間重點樞紐城市鐵路公路建設的同時,發揮長江、黃河、珠江等重點河道跨區域優勢,推進民族地區樞紐城市多元交通方式的高效銜接,實現東中西地區之間交通互通互聯。加強民族地區內部交通融合建設,構建區域內部融合交通網路,與此同時,發揮網際網路資訊實時共用等特點,構建民族地區間交通資訊共用平臺。

四、注重人文先行,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交融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文化交往交流,需要打造新機制、探索新模式,深入開展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體育旅遊、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不同民族群眾的感情,夯實地區間開展經濟、社會、文化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要充分挖掘沿線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強文化項目及活動的合作,促進各民族地區文化的共同發展,實現民心相通。

加強民族地區內外文化交流。整合民族地區文化品牌,通過文藝演出、影視交流、合作出版等多種方式推動民族地區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充分利用會展經濟的聚集和輻射效應,通過跨區域平臺的整體性搭建,聯合舉辦民族地區專項文化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會展平臺在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技術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的作用。

發展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旅遊。整合沿邊民族特色旅遊資源,培育民族特色村寨旅遊、生態旅遊、探險旅遊、農業旅遊等具有邊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遊項目。同時,加大“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地區的人文歷史研究投入,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經濟社會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産,將民族文化遺産的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打造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歷史氣息的“絲綢之路”國際旅遊文化品牌。

不斷完善民族政策與相關制度。創造各民族有效接觸的“最佳條件”,保證各民族成員在“最佳條件”下進行平等交往、相互協作,追求共同目標,最終使各民族實現利益共贏,營造團結和諧的民族關係。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