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問題"學生 毛穎梅委員:探索常見兒童精神疾病防治模式

發佈時間: 2019-05-14 09:00 | 來源: 北京晚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靜

有的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專門同老師“對著幹”

有的喜歡打人罵人

……

在很多學校都有這樣一些孩子

他們似乎總是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

……

多年來一直持續關注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市政協委員、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致公黨黨員毛穎梅,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北京市兩會上提案:呼籲開展兒童精神障礙的流行率調查,增加專項經費投入,舉辦適合孩子年齡特徵的遊戲療法進行集體疏導。

她還發起了“春暉行動”,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家長和小學教師進行特殊的教育知識培訓。

緣起

老師們抱怨:“難教”的孩子越來越多

作為大學副教授的毛穎梅,在教學之餘,常常跑到小學和幼兒園觀察和研究孩子。她關注的焦點可不是指殘障兒童,用專業術語來講,是患有學習障礙、感統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交往障礙、妥瑞斯症的孩子們……他們通常被貼上了“後進生”“差生”“學習困難”的標簽。

“當初,總是聽到身邊的一線老師們抱怨:‘難教’的孩子越來越多,當我查到一組數據的時候,感到了問題的嚴重。調查顯示,1985年北京地區學齡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為8.3%,到200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18.2%。”一臉焦慮的毛穎梅告訴記者,在一些發達國家有超過1/4的人口有著“特殊教育”的需要,至少有八分之一兒童需要特殊教育服務。

從此,毛穎梅開始關注“問題”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她發現“問題”學生不僅對班級裏的其他孩子造成干擾,也給自身發展帶來了障礙,甚至讓他們的授課老師倍感焦慮、困惑,有些年輕老師不堪身心重負最終選擇離開學校。

最讓毛穎梅揪心的是,這些孩子的表現並非主觀的“故意”,只要有科學的“特殊教育”來引導他們身心個性化的發展,“問題”學生的問題一定能解決,這當中加強校內外的兒童精神衛生工作成為一條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早在幾年前,毛穎梅向所在的致公黨豐台區工委提交了一份建議,呼籲對小學生進行初步篩查,為教師開展專題特殊教育知識培訓,為學生及家長提高專業輔導,通過特殊教育需求,改善班級生態環境。這份建議得到了致公黨豐台區工委的重視,經過調研議政,形成提案提交到了豐台區兩會上,並得到區教委的重視,並及時辦復。2013年下半年,豐台區教委正式啟動“春暉行動——豐台區公辦小學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輔導及教師培訓”項目,致力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特殊教育需要,提升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水準。

數據

多動成為“問題”學生首要問題

春暉行動”中毛穎梅的研究團隊為137名老師提名的“問題”學生做了標準化評估,評估結果顯示:表現最嚴重的是多動行為有71人,佔檢出率的52%。其次是注意缺陷、疑似學習障礙,而智力低下問題檢出率最低,只有10 人,佔比不足1%。

毛穎梅説,標準化評估及分析中發現兩個問題:其一,對教育教學工作有明顯干擾的行為,更容易被老師關注,而較為隱蔽的、對課堂秩序影響不大的社交退縮、學習障礙學生往往被忽略。其二,教師認為,雖然家庭教育不當和學生本身不努力是學業不良的主因,但不了解學生學習障礙則是産生問題的根源。

毛穎梅説,兒童身心發展障礙需要長期的、跨領域的專業支援,這些處在幼年的“問題”學生如果不能及時獲得精神衛生服務,成年後將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

問題

人員經費不足難以支撐心理健康教育

“現有的教育體系未能充分意識到學業不良兒童面臨更大的健康危機。在對‘問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和觀察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已表現出自卑、易怒、厭學、軀體化的症狀。在連續遭遇學業挫折後更易感到壓力、抑鬱等傾向。”毛穎梅説。

“春暉行動”實施5年多,讓毛穎梅既感到高興,又有一些擔憂。她説,目前參與的學校已經增加到現在的20多所,大批“問題”學生的問題得到緩解。但因為重視不夠以及人員、經費不足等因素,心理健康課程還難以在更多的學校普及,併發揮作用。

“對兒童心理健康輔導非常有效的沙盤遊戲設施,雖然配備了許多學校,但實際上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三年級以上應有心理健康課程,但是很多學校的心理老師被當成了‘萬金油’,哪需要哪搬的教師難以集中精力實施心理健康引導。”毛穎梅説,目前我國兒童精神衛生經費包含在0-6歲兒童保健經費中,主要服務精神發育遲滯、孤獨症兒童。學校、家長對兒童精神衛生的了解和重視不足,對兒童的異常行為的敏感度不高,無法有效應對。

建議

探索常見兒童精神疾病防治模式

今年,毛穎梅提交了《關於設置並增加兒童精神衛生專項經費投入》的提案,呼籲在校園和社區加大宣傳兒童精神衛生知識力度,定期開展北京地區兒童精神障礙的流行率調查工作,開展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及幼兒園、中小學校醫培訓,探索常見兒童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併為兒童精神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專業的精神衛生服務。

“一年級是孩子從幼兒園的‘玩’到小學的‘學’過渡的重要時期,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環境和學習方式改變的影響,要早發現早干預兒童的身心發展問題,重視幼小銜接,讓孩子們順利過渡,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毛穎梅説。在形式上可以採取類似沙盤遊戲等適合孩子們年齡特徵的遊戲療法對孩子們的心理問題進行集體疏導,採取積極的干預和活動幫助有特殊需求學生,避免他們的身心問題在青少年期進一步惡化。

故事1

別人著急就高興的皮皮認錯了

皮皮從幼兒園起就是有名的“破壞王”,踢踢別人的凳子,扯小女孩的辮子,他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把別的小朋友好不容易搭起的積木一下子推倒,或是很用力的拍打別的小朋友,看人家疼痛和吃驚的表情,他就會很高興。

“皮皮在家從來沒有這樣的表現。”皮皮媽媽聽了幼兒園老師的“告狀”不以為然,她一直認為是幼兒園老師在誇大其詞。

可上了小學不到半年,皮皮就成了學校裏的“討人嫌”,而且破壞值不斷升級:在別的小朋友好不容易畫好的畫和寫好的作業上亂涂幾筆,看著小朋友急得嗷嗷叫,皮皮興奮不已;課間,招惹得別的小朋友追、跑、打、鬧,是皮皮的樂趣;同學或老師制止他的“問題”行為,皮皮就扔書本,打人……與此同時學習問題也越來越凸顯:上課坐不住,沒人盯就不寫課堂作業……

“老師是不是在針對皮皮?”不明真相的皮皮媽媽真的著急了。

一次老師讓皮皮媽媽悄悄觀察皮皮在班級上的表現後,她才開始正視孩子的問題,並在老師的建議下帶著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

毛穎梅也給皮皮老師提出了建議。

當皮皮招惹同學時,同學們不再直接來找老師告狀,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與皮皮對話,“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我很不高興”,“希望你以後不要再拍我的背”,“我很疼,很生氣,現在暫時還不能原諒你”……皮皮的臉上露出尷尬和驚訝的表情,紅著小臉向同學道歉並表示“我以後不再這樣了”……

半個學期過去了,老師高興地告訴毛穎梅,聽了同學們的話,皮皮努力地管住自己,大家心目中的皮皮“威力”大減了!

故事2

“小哭包”變成了小天使

大眼睛、圓臉蛋的8歲小姑娘苗苗是個“小哭包”,愛哭到什麼程度呢?用老師的話説,“大家舉手回答問題,你沒叫到她,小眼淚就下來了。”

忘記帶作業本了,哭;説她站隊沒站齊,哭;回答問題了不能説她錯……還不能説“你別哭了”,不然這一場哭就沒完沒了。別的同學都不敢和苗苗一起玩,生怕哪句話沒説對就引來一場大哭,苗苗在班裏被“嫌棄”,越來越孤僻。

“排在後面要等久一點才能去挑沙具,可能對你來説排在第5個真是要等太久了”,看著排隊等著做遊戲的苗苗又要哭了,毛穎梅耐心地勸導她。

“我是擔心我喜歡的艾莎公主被別人拿走!”苗苗抽泣著説。

通過引導與溝通,苗苗發現“這事兒其實沒有那麼糟糕!”雖然她仍然期望自己能排在第一個,但是排在最後一個時,苗苗也能做到不再咧嘴就哭,她一邊深呼吸,一邊自言自語“沒關係的,總會輪到我的”。不久後,這個愛哭的小姑娘,終於變成了燦爛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