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是百姓幸福指數的要素。如何完善公共租賃住房制度,保障戶籍困難家庭住房?日前,廣州市政協第2期“有事好商量”請來了市政協委員、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住房租賃公司代表以及市民代表,一起商量著完成這份“民生答卷”。
廣州市從1986年開始實施住房解困工程。隨後,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相繼出現,保障範圍從保障低收入困難家庭到符合條件的戶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截至2018年底,全市籌集和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30.3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13.4萬套。全市累計有23.47萬戶家庭獲得了住房保障。除了戶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符合條件的來穗務工人員均可以申請公租房。
3月28日,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庾建設帶領調研組來到龍歸花園進行調研,就廣州市公租房保障政策的實施情況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
從政策制定到規劃實施,從申請入住到後續管理,公租房是個一環套一環的民生大工程。4月13日,在廣州市政協組織市政協委員與多個政府職能部門、住房租賃公司以及市民代表座談期間,不少市民都提到了入住保障性住房後,周邊配套沒跟上的問題。
對此,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越委員建議,借鑒香港“公屋”和新加坡“組屋”佈局的做法,以商品房配建公租房的模式,形成“大融合、小分散”為特點的不同收入層次群體混合居住的區域,減緩由於交通不便、配套落後而造成公租房租戶在出行、就業等方面的壓力。
市住建局局長、市住保辦主任王宏偉坦言,過去規劃管理上存在粗放的問題,下一步,新建的項目要保證公建配套與保障房同步落實,也會在商品房小區中配建一部分保障房,讓普通商品房與公租房混合起來,實現各階層融合居住。“接下來對大家提到的問題要進行全面整改。”
蔡衛平委員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規劃保障性住房小區建設時應將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納入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社區文化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文化需求,引導居民自覺參與社區文化活動,提高保障房小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水準。
“這個建議非常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巡視員李秋霞表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著重結合保障性住房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目前廣州市所有的保障房小區都由城投住房租賃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和珠江住房租賃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運營,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則通過招投標確定。
“保障房小區居住的全部或大多是租戶,沒有業委會。”蔡武委員建議,成立由住保辦、民政、區住建部門、街道、居委、租賃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相關部門、機構與租戶代表共同組成“小區議事協商小組”,讓租戶通過租戶代表向政府充分反映他們的訴求和存在的問題,大家共同商量,共同解決。
王宏偉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有事好商量”不僅讓群眾的呼聲、群眾的需求能第一時間得到響應,也能讓黨和政府的政策第一時間得到群眾的理解。“這就是個很好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