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城村成立了種養加中心,太好了!能講講村集體經濟是怎麼構成的嗎?”4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調研組來到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鄉小土城村就産業扶貧開展調研,自治區政協農牧業委員會主任吳平向三岔口鄉黨委書記郭璽寶問道。
“小土城村集體經濟的基礎是集體土地獲得的出租和補償收益。這兩年發展種養加産業,我們和入住小土城的企業簽訂了協議,每年從企業獲得一部分收益,用於充實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樣,我們靠集體經濟、村民入股和各類扶持資金共208萬元,註冊建成了佔地110畝的‘察右前旗小土城精扶農畜産品種養加中心’。2017年建成,當年投産,就實現利潤5萬元。經村兩委、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將50%的利潤給全村農戶分紅,其餘50%留作村集體發展資金。”郭璽寶詳細介紹,2018年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村裏又跟烏蘭察布市河北商會簽訂了租賃合同,將村集體的養殖業設施以每年9萬元的租金出租承包給河北商會,用於養殖肉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
“這就形成了良性發展!”吳平為他一直以來的設想成為現實而激動。
“加大特色産業發展力度,建立穩定脫貧機制”是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年度協商計劃的重點之一。3月底,調研組就已“邁開腿”,走向貧困地區的田間和畜欄、龍頭企業的生産線、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並與相關廳局積極對接,了解各地區産業扶貧對精準脫貧的貢獻情況,金融、科技、人才、市場等發展情況,尋找制約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的原因。
主持協商的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對記者説:“通過區內區外的考察調研形成意見,充分運用我們的政協智庫討論出對策建議,指出産業發展的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政策體系應如何統籌推進。”
烏蘭察布市的陰山南麓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這裡“一年刮兩回,一回刮半年”的大風帶走了土壤的養分和水分,生態退化嚴重。受自然條件限制,靠種養結合的經驗模式無法實現收入增長、脫貧致富。“種不好,不如不種!”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烏蘭察布確定了退耕還草、退玉米等耗水作物還馬鈴薯、減羊增牛穩豬等一系列調整種植養殖結構的戰略和措施。“既然缺少自然資源,烏蘭察布就要用創新的理念開發新的資源。”市委書記杜學軍説:比如區位優勢,我們是“面朝首都,背靠首府”,北京和呼和浩特兩大市場離我們都在高鐵一小時範圍內,打綠色牌、搞特色農産品對於我們來説是絕好的選擇。
4月10日,調研組一行來到烏蘭察布市豐鎮市聚寶莊村,這裡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棚奪人眼目,棚中應季的草莓、櫻桃鮮艷欲滴。“我的天哪!180元一斤的櫻桃原來是我們內蒙古産的呀!”大家一陣驚呼。“我們有3000多畝大棚,從事有機蔬菜、水果、雜糧的種植、加工、銷售和配送,通過會員制銷售模式向北京、呼和浩特、集寧、大同的客戶配送,是‘網際網路+’全産業鏈農業企業。”龍頭企業內蒙古綠康源生態農業公司的負責人介紹,借助冷涼的氣候和乾燥的土質,在這裡種植蔬菜水果很少發生病蟲害,設施農業保證了有機品質。
“資源的概唸有了更廣的內涵。這次我們看到烏蘭察布人民思想上有了巨大的進步,脫貧致富這場攻堅戰一定打得贏!”董恒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