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出“無聲食堂”是因小失大

發佈時間: 2019-04-19 09:20:00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之心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在學校食堂就餐時可能大聲喧嘩、嬉戲打鬧,學校該怎麼辦?浙江省三門縣浬浦中心小學的答案可謂“腦洞大開”。據媒體報道,該校從3月11日起推出“無聲餐廳”。學生就餐時不能説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如果有學生不慎出聲,“紅領巾督查小組”會及時糾正,並扣除所在班級的紀律分。

對此,有網友搬出國人耳熟能詳的“食不言寢不語”,認為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實際上,孔子的這句話有其特定語境,在《論語》原文中,孔子説的是在祭祀等莊嚴場合就餐時,應該秉持“少説話”的原則。再者,孔子的口吻是勸導式的,絕非上述學校安排“督察小組”糾正+扣分的強制管理模式。

在餐桌上進行交談,一直是中國人看重的社交方式之一。學生在食堂就餐時,與同學愉悅地交談,聊聊身邊的趣事,乃至課堂上沒學會的知識點,都是放鬆身心、增進友情的好方法。當然,要把握好度,比如不耽誤正常進食,不浪費糧食,不影響身邊人。

小學生當然需要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與引導,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實施一定懲戒措施。但無論如何,不能搞簡單粗暴的管理。食堂一丁點聲音都沒有,不也少了幾分孩童應有的天真爛漫與朝氣蓬勃嗎?若干年後,長大成人後的他們回憶起童年生活,又會作何感想?

回到新聞本身,學校其實也有苦衷:近1000名學生在食堂吃飯,但食堂只能容納600多名學生,所以要分低年級段、高年級段兩批用餐。讓早進餐的學生加快吃飯進度,才是推出“無聲食堂”的主因。這無疑反映了學校硬體設施不足的現實困難。要解決這一難題,不應該以犧牲孩子天性為代價。

即便改善硬體有困難,只能在食堂上做文章,也並非沒有其他辦法。不要小瞧孩子的共情能力,學校和老師都多點耐心,循循善誘。比如,對低年級學生傳授進餐禮儀,坦誠告知學校的困難,自覺提高進食效率。某種程度上説,這種“軟性”的管理方式,不也正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嗎?

教育是一門精細且充滿人性化、人情味的學問。簡單粗暴對待,或許可以短期內見效,但終究是不長久、不牢靠的,更難以教育出文明且富有同理心的現代人。唯有以愛心、耐心實施教育,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才能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