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中國近代博物館“活化石”

發佈時間: 2019-04-11 15:18 | 來源: 津雲新聞 | 作者: 勞韻霏 | 責任編輯: 王靜

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南樓與北樓經過穿廊相連,就構成了完整的北疆博物館,這裡被譽為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原名黃河白河博物館,創建於1914年。它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兼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幾大功能的博物館典型樣本,是目前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堪稱中國早期博物館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的創始人為法國博物學家保羅•埃米爾•黎桑(Paul Emile Licent,1876-1952),來華後取名為桑志華。桑志華在中國北方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近5萬公里的科學考察,足跡遍佈黃河以北的十幾個省份,蒐集到古生物、古人類、植物、動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藏品20余萬件,其中許多藏品為世界獨有,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中外學術界的重大發現,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研究的先河。

從1914年桑志華抵津,到20世紀40年代北疆博物院一切事務因戰爭及經費原因停止,先後有亨利•塞爾、金道宣、羅學賓、湯道平等十余位外籍研究人員前來進行研究合作,他們與桑志華共同進行標本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分類工作,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科研成果,是中國乃至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寶貴財富。

北疆博物院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文物、古人類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其藏品超過20萬件。重點收藏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及世界範圍內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學標本,包括桑志華25年來發現的四個古動物群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更新世哺乳動物和石器、河北陽原泥河灣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各種標本都在這裡,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歷史文物之所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疆博物院一度關閉,1953年11月重新開放,1957年又因收藏珍貴標本的庫房而不再對公眾開放。到了2014年,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北疆博物院著手對北樓和陳列室進行了修繕和布展,于2016年對外開放,重新開放後的北疆博物院北樓及陳列室共展出各類生物標本及人文藏品近2萬件。

2018年3月,北疆博物院南樓建築修繕、功能復原和陳列設計工程正式啟動,2018年10月28日,南樓對外開放,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博物館全部向公眾呈現,南北二樓以通道相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工”字形格局。

如果説北樓的特點,是以藏品數量巨大的展廳帶給參觀者震撼體驗的話,南樓則為大家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北疆博物院是一座成功的博物館——南樓的陳列設計總體秉承“尊重歷史、挖掘記憶、傳承精神、呈現精品”的宗旨,與北樓陳列呼應和銜接,而又各有側重。北樓以藏品展示為主線,側重展示北疆博物院藏品門類之齊全、數量之豐富、價值之獨特。南樓則更多地側重於人文精神展示,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全面復原了圖書室、實驗室以及古生物庫房等功能區,重點展現桑志華和他的團隊在科考歷程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