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 2019-04-08 15:57 | 來源: 天津日報 | 作者: 陳忠權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讓津沽大地碧水長流清風撲面

── 天津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3月3日,北大港濕地,春光明媚。9隻養好傷的珍稀候鳥,被市野生動物救護站在此成功放飛。與此同時,5000公斤魚苗被放進濕地河池,給前來棲息的候鳥們充當食糧。其實這只是天津保護生態、愛護鳥類的一組“快閃”而已。

規劃興建綠色生態屏障、全面保護四大濕地、河湖全面“挂長”、設立生態保護紅線、鐵腕治污改善空氣品質……我市著力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天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生態屏障,為京津冀添綠

陽春三月,津南區綠色森林屏障起步區已萌發春意:冰河解凍,泛起層層綠波,樹木嫩枝已露綠意,鳥兒們在林中快樂飛翔……

“這裡原來有6個村莊,人多水少林稀,生態環境較差,通過村莊拆遷,騰出空地,興建綠色生態屏障,舊貌終於換新顏。” 津南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劉永華高興地説。

綠色森林屏障起步區已形成了4700多畝的混交林生態區、949畝的小站稻濕地和1400多畝的生態湖景觀,成為附近居民休閒健身的一個大森林公園,為國家會展中心配套區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地鐵一號線將在此穿過並設站,老百姓享福了。”劉永華豎起大拇指。

津南區作為連接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的重要節點,85.1%的行政轄區都處於綠色生態屏障帶,總面積約330平方公里。

津南區合作交流辦主任李忠祥介紹,過去出去招商,津南區知名度並不高,從去年開始,得益於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津南區美譽度大幅提升,吸引國內外客商找到府來,一大批智慧化、高科技、綠色環保項目相繼落戶。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態保護與城鎮拓展矛盾日益顯現,出現了生態廊道破碎、開發建設快速擴張、土地利用粗放等問題。為此,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全面促進雙城集聚發展、避免連綿蔓延,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天津。

為搞好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市委主要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並召開現場推動會。2018年,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決定》,地方立法為綠色屏障建設保駕護航。市、區規劃部門積極對接;國土、農業、水利等部門通力合作,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穩步推進。

2018年,我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取得佳績:起步區綠化7400畝,植樹造林、打通水系,栽植水生植物,已初步形成了“大水、大綠、野趣、自然”的良好效果。

新春伊始,濱海新區、津南區、東麗區、西青區、寧河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全面發力,開挖河道、興建人工濕地、擴種生態林和經濟林,為京津冀地區添綠。

濕地修復,守護好“京津綠肺”

春風拂面,萬物復蘇,七里海濕地修復工程建設正在有序進行。

在濕地東海、西海,80多臺挖掘機、推土機正忙著堆建鳥島。施工負責人劉樂樂説,堆建鳥島、安裝綠色圍欄、擴種水生植物等多項修復工程都將在3月底前完成,讓鳥兒在七里海更加幸福。

為保護好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七里海,2017年以來,寧河區全力推進土地流轉、生態移民、引水調蓄、巡護防護、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等項工作,濕地水質改善了,蘆葦等水生植物恢復了,鳥類種類增加了。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負責人陳力激動地説:“市委主要領導先後7次來到濕地進行現場指導,對加快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保護好七里海濕地這一‘京津綠肺’,是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一定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七里海濕地顧問于增會説:“鳥,是七里海濕地的靈魂。七里海鳥類已由10年前的182種,擴大到目前的235種,東方白鸛、天鵝大幅增加,震旦鴉雀、中華攀雀等也重返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政策太棒了。”

2017年以來,我市深入落實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對七里海、北大港、團泊、大黃堡等875平方公里的濕地進行全面升級保護,全力守護好“京津綠肺”。

──鐵面無私,嚴厲問責。武清區對濕地周邊污染型企業全面關停清除,徹底清除污染源,對濕地保護不力的鎮負責人進行問責。

──拆除一切破壞濕地保護的設施。寧河區對先前設立的旅遊設施全部拆除。北大港濕地、大黃堡濕地所有漁業生産用房已全部拆除,核心區養殖業全部退出。

──生態移民步伐加快。寧河區、武清區生態移民規劃已制定完畢,配套興建的示範鎮選址已定,2020年,首批居民將從濕地核心區遷出。

2018年,我市四大濕地完成退耕還濕98.1平方公里,市財政撥付生態補償資金1.19億元,生態補水量達到了歷史上最多的2.35億立方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家住團泊新城的市民李紅英告訴記者,近年來,團泊濕地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水多了,樹多了,鳥多了,每天生活在天然大氧吧裏,美極了。

河湖“挂長”,碧水清波繞津沽

大地回春,武清區八孔閘北運河清波盪漾,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遊玩。為確保河道清潔,大鹼廠鎮南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李津浩每天都到河邊巡查。

李津浩説:“作為村級河長,擔子重了,但河水卻變清澈了,值!過去,不‘挂長’時,雖然也關心河水,但遠沒有現在這樣精心:每天都要到河邊巡查,打撈垃圾、嚴防污水流入、嚴禁捕魚電魚,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北運河。”

清澈的北運河也給李津浩很好的回報,村裏開起了農家院,上百年手工製作的香油真正揚名,村民們的腰包鼓脹起來了。

我市自2017年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河流水質得到顯著提升。2018年,又推動全市湖泊全面“挂長”,有效改變了以往河道湖庫“無人管”“管不了”等被動局面。到2018年底,全市實現了所有河湖水域河長、湖長全部覆蓋,極大促進了水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提升,與京冀共護藍天碧水。

我市生態保護全方位、立體化,治理污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齊頭並進。

──鐵腕治污。最近兩年,共整治“散亂污”企業2.2萬家。積極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低氮改造燃氣鍋爐,完成煤改電、煤改氣和集中供熱補建23.8萬戶。2018年, PM2.5平均濃度為5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1%。 

──完成全國首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現了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2018年9月,印發《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方案》,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協調機制。在空間格局上形成了“山水林濕海”的系統保護格局,已成為增強我市高品質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撐能力。

天津的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 “綠色幸福感”明顯增強……

(天津日報2019年3月6日2版)